摘要:在开展小学语文课程时,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对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文章、诗词、小说等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理解与记忆。语言作为一种知识传播的工具,教师对语言的运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为此,教师应加强对语言规范性、科学性等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
关键词:规范语言;贴近实际;趣味性
一、教学语言运用的规范性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担任着引导者的角色,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参照的标准。尤其是教师通过语言进行知识的传递时,会对小学阶段的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说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形象化的示范,那么教师的言语引导就是教师文学素养、语文知识功底的外在表现。只有正确的运用这种知识传递的载体,对其进行标准化的规范,才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模板,达到言传身教的教学效果。
为此,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语言的规范化训练,在课堂准备环节,对需要运用的单词、语句、语法等进行认真的学习、理解,从而达到熟练掌控的目的。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认识还不够全面,为加强学生的标准发音,纠正学生的口语发音失误,教师最好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进行授课。同时,在遣词造句方面,使用书面语的同时,要保证自己的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调快慢适中,营造出良好的课堂环境。
二、教学语言应用的易被接受性
教师应在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进行语言的设计,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语言的接受程度,强化语文知识点的理解运用能力。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对于语言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语言的选择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形象具体的词句对语文知识点进行讲解,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更好的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具体来讲,教师在开展实践课程根据低年级学生知识积累不深,富有探索精神,好奇心旺盛,具有表现欲等性格特点,在教学语言的选择设计上,多使用浅显易懂、趣味性较强的文字语言,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升孩子的课堂参与度,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语文知识体系,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夯实基础。
三、教学语言运用的科学性
科学本身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是对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进行实践的过程。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既包含在对语文教育学科的普遍规律进行了解后,将其运用到课堂授课的教学实践中;也依托于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对课堂教学语言进行合理设计与选择的过程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教学语言的科学应用,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精力,不仅需要准确的掌握字、词、句的准确释义,还需要对其在不同场景、文章中的使用含义进行综合性的理解分析。
汉字的理解与运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文字学习都是持续性的。因此,语文教师只有不断的填充自己,才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合格的领路人。教师可以在课程准备环节对涉及的语言文化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实际教学时,通过简明清晰的语言进行知识的传递,科学的运用教学语言。
四、教学语言运用的情感性
“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这是教学语言的生命、灵魂。”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的载体,只有赋予语言以内在的情感,才能真正使学生产生共鸣。语文课程作为小学基础教育学科之一,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对文字寄托的情感进行了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只有通过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才能将文字中寄托的思想传递给学生。
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人生阅历不足,对于作者的深刻情感体会不深,饺子是针对这种情况应适当的通过语言的引导,将文章的抽象内容与实际的情景联系起来,引发精神共鸣。如,在学习《月光曲》一颗时,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语言进行情景描绘,在学生心中勾勒出贝多芬弹奏钢琴时的幽静氛围,将抽象的情景与实际生活景象联系起来,融情于景。
五、教学语言运用的趣味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实现教学的趣味性应用,教师首先应加深对先进教育观念的学习与应用,借鉴相关的趣味教学经验,并将之系统性的应用于语文教学实际中;其次,在课程准备阶段,巧妙的设置教学环节,如,使用问题进行引导等。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
结语: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语言的引导,为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时,要保证教学语言的规范化,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模板;在尊重语言科学性运用规律的同时,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性格、学习等特点,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语言的合理设计、应用,提升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此同时,教师应以语言文章中承载的情感为基础,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精神共鸣,从而提升孩子的文学素养,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国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及表现分析[J].新课程·上旬,2016(10);
[2]虎庆祝.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语言选取使用的注意事项[J].东西南北:教育,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