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创新教学模式,其次解读了共建活跃、蓬勃的课堂氛围的价值与方法,接着分析了丰富数学交流的内容的意义,最后以论述终篇。一纸管窥,商榷同仁。
【关键词】课堂氛围 创新 交流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一、创新教学模式
在新课标中,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应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根本,自身更多的是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预先提出相应的课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对课题进行研究和讨论,了解课题的内涵,然后在课堂上就自身的见解和认识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主性,还可以对学生的团队意识及沟通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课外探索活动,使得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激发其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对指数函数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明确指数函数的相关概念,然后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的见解进行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引导学生,共建活跃、蓬勃的课堂氛围
高中老师在促进学生积极性发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作用不可动摇,要从促进老师自身素养方面着手,用自己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影响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向学之心。每当学生想放弃的时候,终于做出了点成绩需要人来鼓励的时候,老师的一丝鼓励、欣慰的眼神对学生来说往往意义非凡,所以,在数学课堂上,老师一定不能吝于言辞,要时时鼓励、适时表扬,通过这样的方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对学好数学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老师不再是只在讲台上讲,也不是为应付学校的检查而形式化的与学生交流,而是要观其所需适时而上的解答问询。老师与学生都是平等合作的。课堂的氛围需要和谐需要民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活泼的一面,学生对老师的直观感觉应该是和蔼的、亲切的,老师要主动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能搞得很陌生。
三、丰富数学交流的内容
课堂上,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不仅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改变学生的观念,还要丰富数学交流的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交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同时在此过程中还交流了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设计交流的问题课堂上,教师作为引导者,课前要精心设计课堂上交流的问题,以问题引导着学生体会知识生成的过程,掌握推导出的知识点。如果问题设计恰当,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就能顺利地开展交流活动。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冲突处,也是学生最易混淆、最难理解的地方精心设计课堂上交流的问题。设计的问题应做到:(1)符合学生的学情,需要教师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学情,以此为依据设计问题;(2)围绕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巧妙设地置问题;(3)具有新鲜感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4)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最好能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四、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复数的引入》这一课是整个复数这一章的第一课,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复数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引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当我们遇到矛盾时,也要勇于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第八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