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论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广阔、更优质的空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当前小学生习作的总体状况却不容乐观,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就要从兴趣、情景、体验、积累等方面下功夫,关键是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本人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体会,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一、激发习作兴趣,增强习作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生习作是一种学习,而且是相对枯燥的学习。如果我们不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讲究激趣方法,学生惧怕心理何以消除。
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感到害怕头疼,但玩起上面的一些事情却十分带劲。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引导,帮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搜集整理,就会成为他们作文的好材料,学生也乐意习作,渐渐地培养起他们习作的兴趣。在一次与学生交谈中,一个学生告诉我,他特别喜欢钓鱼。我问他怎么个钓法,他就主动地把钓鱼过程讲给我听。我启发他写成作文就更好了。这位同学来了兴趣。他在习作中写道:“钓鱼十分简单,只要拿一根小竹竿,鱼竿一头拴上鱼弦,鱼弦上拴上鱼钩,再把蚯蚓套在鱼钩上,这样就做成了钓竿。拿到池塘边把鱼钩甩到池塘里,然后静静得等待,一会就引来了小鱼咬钩……”学生写的是他自己的生活实践,他感到有意思,有兴趣,文章就写得比较生动、具体。
二、组织开展活动,引导体验生活。
精心设计组织开展的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个性,陶冶情操,而且能够加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努力创造各种生活实践条件,促使学生自觉主动投入生活实践,并且加于随机引导启发,融作文指导于活动中,就可以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次野营活动以后,教师以《野炊》为题让学生作文,不少学生的作文就出现了比较多的精彩片段和镜头。如一个学生写野炊生火:“我只想把火烧得旺旺的,一下子把松枝、枯草塞进灶膛,伏在地上用力吹气,没想到一股浓烟倒灌出来,熏得我眼泪直流,咳个没停”。就这几句话,把一个平时不善家务的小家伙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事实也正是如此,学生参加了实践,就会有切身的体会。在活动中,学生看了、听了、想了、也做了,内容越丰富,他们的感受就越多,体验就越深刻,作起文来就得心应手,也就不难了。
三、指导观察生活,提高认识能力。
学生文章空洞、干巴,教师总在写作技巧上予以指导,可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叶圣陶在谈到提高学生作文的认识水平时强调说:“识得深切,写出来当然亲切;识得浅薄,写出来不免浅薄。”所以我们应该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有意识去留心观察生活,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从写“有意思”的,过渡到写“有意义”的,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一棵老桑树时,初看,觉得老桑树长得很高大茂盛,与别的桑树没有什么不同。再从下往上一点点细看时,发现了密密枝叶掩映着的细微痕迹:老桑树顶端的两根大腿粗的枝杈被锯掉了,树的身上还被筷子粗的铁丝紧紧地捆绑着,铁丝都拧成了麻花,勒进树皮,变成灰褐色了。但桑树像坚强的战士一样,不怕疼,不掉泪,攒足了劲儿,让被锯掉的地方长出新枝杈,新枝条,让被铁丝勒紧的地方长出更茂盛的枝叶。这个学生由此认识到了老桑树顽强生命力,在习作写道:“老桑树,你真是好样的,我从心眼里佩服你的顽强精神!”
四、注重阅读积累,提高习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你,或从各种各类传播媒体中汲取优美词句,都会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作文教学实际上从阅读课上就已经开始了。我们语文课本上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又有数量众多的经典段落,所有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都蕴含在精美的文章与精彩的段落里。阅读教学不但要引到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表达,而且而要指导学生领会表情达意的方法结构。因此,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并熟读成诵,抄写甚至默写。经过日积月累,精彩的语段读多了,自然会悟到什么叫具体,什么叫形象,什么叫对比,什么叫比喻、拟人等,这些点点滴滴的写作知识往往伴随着一个个段落,连同段落描述的画面、情感一起沉淀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一旦学生习作时,就会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生活,只要教师有计划地持久地开发学生实践这个写作素材的泉源,引导生不断地去观察生活,体验认识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那么小学生的作文材料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文内容就会丰富充实起来,小学的作文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提高,一篇篇神采飞扬的习作就会展现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