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史可以明智,历史学科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可以为现实提供借鉴,使我们从历史现象中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本文探讨了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策略;古今结合
近年来,伴随高考改革力度逐年加大,历史高考命题着眼点主要放在考查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上,考题也逐步加大跨学科综合考查。因此,教学方面的改革也随之而起,要求创新。创新不是完全否定过去,而是在先前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式制定出实施的措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胆,更需要循序渐进。
一、创新教育理念,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创新的浪潮中,我们历史教师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点评,加以认真的规范,必要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敢于挑战前人学术观点与结论,敢于挑战课本观点。如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从这几个大的方面去考虑:人物生平(所处的历史年代)、历史功绩、过失、总结等。总结的时候最好能摆出自己的观点,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再如对秦始皇的评价,90年代以前,秦始皇可谓一个反面人物,但现在对秦始皇是评价是功过相当,甚至功大于过。而这种观点则更好的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注意从促进整个历史发展方面全面考虑问题。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历史
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历史,能让学生突破传统的观点,开阔思路,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角度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多层次、全方位去思考。培养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讲到鸦片战争时,我介绍了一种观点:有人认为“殖民化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如果没有近代西方殖民征服,人类尤其是东方各民族所有优秀的本质自然将永远得不到发展。”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并由学生讨论回答。又如讲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时,太平天国占领武汉后,决定下一步进军方向时,领导集团曾发生争论,有人主张北上,直捣北京,有人主张东下,直取金陵,据为根本。结果,太平军长驱东下,只用28天时间,进军600公里,攻下南京,建为首都。你认为太平军定都天京的决策是否正确?请结合教材中<<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发表你的看法。
三、采用学科综合式教学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尤其是历史材料题、语文阅读题都考查的是学生的归纳能力及对材料的理解。一定时期的历史背景都会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记录反映出来。所以对历史的表述可以借鉴文学的方法,可将历史知识故事化、诗歌化、戏剧化等,这样既能符合高考的命题趋势,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另外,也可采用作文的方法,让学生写“历史小作文”。例如:学习文化史时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你眼中的孔子”,这样学生可以结合高一时所学习的语文课《走近孔子》,还可以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这可谓一举多得,既可以巩固学生的历史和语文基础知识,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也是很有益处的。其次是各学科交叉,这个特点同样在必修三中体现的比较明显,既有物理方面的知识,还有体育、戏剧、电影、服饰等等,同学们在一门课上接触其他学科时兴趣都比较大,而第三册的出题比重正在逐年加大,结合这两个特点,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能保持学历史的积极性。
四、联系现实,古今结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他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无论哪段历史都可以与现实密切联系,都可以在现实中看到历史的发展。如讲到新中国的外交史,就可以与现在中国的外交作一个比较;讲雅典的民主、罗马的法律都可以与现在西方的民主法制相连或者与现今中国提倡的政治民主、依法治国联系起来。历史教师要结合时代的热点问题,用历史上的事件来分析现今的社会,效果较佳。教师如果能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既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活跃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意识到艺术作品与历史的区别,在愉悦中掌握历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五、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是我们的祖先五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具有东方特色的遗产,是中华民族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精神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对待儒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等,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对有些内容可以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如古代“民本”思想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综上所述,历史是一门使人明智的学问,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素材。历史教师要通过历史教学的创新,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智慧,进而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徐赐成.创新教学应涵育人文精神[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08期
[2]周华平.新课改后当好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研究》200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