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参与和实践的过程。
每年9月,都酷热难耐。在一片火热中我又迎来了人生中又一届新生。不知是幸运还是无奈,我抽到了本年级最大的一间教室(比一般的教室将近大一倍)。在开学前,我就独自领受了做教室卫生的“艰辛”,所以,怎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做好教室卫生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决定发挥群体的力量 “各扫自家门前雪”,责任到组,再责任到人,需要每个人准备抹布。我信心满满,充满期待。
开学第一天,我在班级宣布,我们班是自己负责做自己所在区域的卫生,所以请同学们每个人都拿一张抹布到学校来,一个小组准备一个刷子和水桶。第二天,我满心欢喜。“同学们,该做卫生值日了,你们的工具准备好了吗?”我鼓动着。学生们面面相觑,迟疑不动。我乍一看,带抹布的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刷了和水桶。我怒火中伤,又有一些尴尬,感觉自己的威信受到极大的挑战。“我安排的事情居然敢不做,翻天了,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今天做不干净卫生,就不准回家,让家长到学校来接。”我恼羞成怒的命令,然后扬长而去。在办公室静了静,情绪稳定了些。真做不干净怎么办,家肯定是不能不回的,不行,想个办法解决。我思索着。我拿上办公室的抹布,决定到教室探个究竟。学生一个没走,大都焦急的等待,有几个组利用仅有的拖帕费劲的做着,有抹布的学生擦着地板,有的学生用手在擦,一片混乱。“到其他班借工具,这是我们办公室的,用了记住还。”我稍微随和了些。学生蜂拥而出,有几个凑到我的跟前。“老师,小学没这样做过卫生,更不明白为什么要拿那么都抹布?所以很多同学确实忘了。”“我还也为一个人不拿没什么,到时候借借就行。”“我们现在体会了,我们这个教室没有足够的工具是做不干净的,明天我们一定带。”孩子们态度诚恳。我一下明白了,老师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学生不是不配合,是不能理解。我赶紧召集了全班同学,给他们讲解了拿抹布、刷子和水桶的原因,因为教室大,而且有很多陈年污迹。学生毕竟还刚进中学,为了不忘记老师交待的事情,建议每个孩子准备一个记事本。当然卫生值日草草收场。
第三天,我一宣布做卫生,学生们都自豪的举起了自己的抹布,那神情就像一个个打了胜仗的将军。卫生值日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半个小时过去了,我发现教室仍是污迹一片,原来学生们擦过的教室是湿的,而学生们的鞋是脏的,做清洁的人又多,每走一步都会留下清晰可见的印记,最后还是一片狼藉。“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同学们今天回家实验,明天汇报,我们设计出最佳方案。”我向同学们发出了倡议,不想为此事伤神,同时也想锻炼一下孩子们。
第四天,在习会课,一个个妙招脱颖而出。“减少做卫生的人数,减少污染源。”“只要擦过后,用干抹布擦干,是不会留下脚印的。”我们组总结了做卫生的几个步骤。“一摞桌子,二清扫,三刷顽迹,四擦亮,五擦干,六对齐。”“我看到了同学们的智慧与集体意识,实践和苦干精神……”我大势表扬了这些同学。在激动之中,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实践起来,10分左右,教室明亮起来,同学们一片欢呼。我请了做得最快和最好的那组介绍了经验,同学们啧啧称赞。
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问题出来了,小组相邻的区域没人做了,互相推卸。有些同学开始偷懒不做了。为此,我在班级给同学们讲了台湾享誉30年的以道德教育为本,忠信高级工商学校的故事,念了校长高震东在国内的演讲《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把我的班级,我的责任,做事就是做人作为班级管理理念。通过同学们的商议,成立了卫生监督岗,每天评比做卫生最好的小组。孩子们为了节约更多的时间学习,最后商议决定只做星期一、三、五平时只由一个人做,大扫除每组两个人做,由卫生监督岗每周评比出卫生最好小组,给予奖励。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管理方案在孩子们地实践中跃然而出,同学们自我提醒、自我管理、自我考核,让我伤神的“卫生”不在伤神。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学习、生活、管理的主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学生的智慧,要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班主任才能从琐碎中解脱出来,为班级整体的发展筹谋掌舵。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能力不可缺少的过程。所以班主任,不要小瞧孩子们的智慧。
由于种种原因,班主任在教育管理仍然处于强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和做法,把自己的一些意愿强加于学生,这是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个性张扬而又处青春期的孩子们,让他们多去体验和实践,从而理解老师的做法,融洽了师生关系,又增强了责任意识,且不是一箭双雕的美事。
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引领不是约束。在参与和实践中的成长比纸上谈兵来得更深刻,我们需要的是放手,放得智慧,放得艺术,班主任伤神的琐碎就不会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