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教师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有效性的界定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它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益大小的重要标准。具体表现在:是否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否能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是否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是否能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所以,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其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二、实现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然而现实中,学生学得很痛苦,从而导致了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显然这与新课改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所以领会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这样,我们讨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实现的方法
1、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第一、教师备课充分。教师能够要考虑到学生在教材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差异等。
第二、学生准备充分。学生课前能够很好的按照教师的预习提纲进行提前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7.1《轴对称现象》我课前就布置了活动型作业,即搜集生活中具有轴对称的例子,这样,我课前就可以知道,学生在活动中存在的障碍和困难,以及在活动中学生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备课时就能有针对性。学生自己在头脑中建立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上课时教师只要适当点拨,学生就可以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从而,学生学的深刻,学的有效,这显然比教师总结出来要深刻的多,有效的多。
2、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活动、猜谜活动 、操作活动、竞赛活动等,这样能很好地激活课堂。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7.1《三角形的认识》,我是通过让学生撕纸,拼摆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最后,通过说理的方式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些都是学生感到好玩有趣的教学形式,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加以应用。
3、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那么他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积极的状态,思维和情绪也就比较积极活跃和兴奋。这样注意力也就比较集中,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学生才能真正学好。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4.1《游戏公平吗》时,本人抓住学生爱玩,好奇,争强好胜的天性。我设计了两个转盘A和B,每个转盘上都被等分成6份,分别标有数字1,2,3,4,5,6。其中A是转一次指到数字几,就走几格。另一个B是转一次,求转盘转出偶数点的概率?我和学生打赌说我选A盘,谁来选B盘我的概率就一定比谁大,你们信吗?有的同学回答,不信,要来试试,这样,一下就把学生动起来,把课堂激活了。
因此,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正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4、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以新颖、奇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新奇的刺激下萌发快乐思维的情趣,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奥妙的乐趣。例如,用纸张的折、叠、旋转等揭示平面图形的内在规律,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有趣。请学生扮演“小老师”的角色上讲台展示自己的风采……如此等等。足以说明,在教学中变幻教法,出奇制胜,就能发掘教材中的快乐因素,为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服务。
5、引导鼓励的有效性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是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爱因斯坦也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在课堂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
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
师: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
对于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有的学生由于害怕,紧张或不会,从而不举手回答问题,也就不会提出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就要把学生看成和自己是真正平等的,都是课堂的主人,人人都有权利提出问题,对学生要多一点爱,多一点宽容,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表扬,只有这样,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才真正是生命的课堂。
6、课内、外活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内容多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学生要从书本上学习这些经验,更要到自然和社会中去观察体验。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教育储蓄》,这一节涉及到许多学生陌生和抽象的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本息和等。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从而熟练应用。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银行请教相关工作人员。这样,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这对于我们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面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难,频频出现低效现象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的不断努力和创新,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所述是我近几年来学习与思考所得。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