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普遍感觉数学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致使部分学生渐渐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好的数学教师就要力争使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
我们的学生是有生命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由、获得发展,那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应该具有思想、活力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让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轻松起来。
一、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形象性之间的关系,用产生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从而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为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作好铺垫。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学习,自然也就觉得学得轻松愉快。
2、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研学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它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学生在数学探究中感受着学习的快乐。
3、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解应用题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全体学生在轻松地达到学习的要求。
二、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参与时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并理解与掌握新知。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因此教学中,教师更应让学生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课堂中鼓励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不仅提高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
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必须让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但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也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发展知识,使学生手、口、眼、脑进行立体化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使学生敢于尝试,善于尝试,在尝试中体验学习的愉悦。
三、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1、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一些研究表明,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的主要原因不是教师的讲解水平而是教学设计的水平,不是班级学校的物质特征,而是课堂里的学习合作交流环境。课堂教学主要是创设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通过交流使学生积极的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理解数学。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
在知识与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促进学生在讨论中学会知识、领会数学方法。例如学生初步掌握了研究初等函数的方法,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教学就可以采用讨论课的方式进行。给出讨论题:
①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是什么?
② 你能看出它们的图象大致分布在坐标系的什么部位?
③ 它们互为反函数吗,它们的图象有何关系?
④ 讨论它们的性质时,需要对a进行分类吗?
⑤ 你选取哪几个a的值作典型例子,在画图之前你能分析出它们的变化趋势和性质吗?
⑥ 请你描点画出图象并验证你的结论。
⑦ 小结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学生在课堂上三、四个人一组,围绕着讨论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每个人都参加,都可以在小组内发表见解,人人动脑动口、动手。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可以不时的指导一下小组的讨论,发现共同的问题,及时向全班提出,引导讨论深入。学生通过讨论不但初步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于研究初等函数的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