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长期以来,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等理念,期望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事实上这是人为将学习过程支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这种观念一定要改变,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问号离开数学课堂。如:我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后,有学生提出: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比直角大的叫什么角?还有两个边平了,还是角吗?由于下课铃已经响了。我就说:“同学们,关于角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下来后我们再继续研究,好吗?”我就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走出了课堂。 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总之,“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陶行知也言:“发明千千,起点一问。我认为,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