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经验丰富和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再次引发人们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这一现象的关注。有人大发感慨地说,通用技术课,此其时也。但由于通用技术课内容要么很抽象、要么很枯燥,又加之与高考联系不密切,所以一直不受学生的重视,课堂上“启而不发”的现象很普遍。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调动手、脑、口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来唤起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变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鲜活。
一、播放社会热点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热点新闻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这种方式,花费时间不长,与现实相结合,既能给学生充电,又能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针对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高价房、蜗居,报纸上报道过一篇《世界十大怪房》的文章,其中涉及的图片有:13层楼没一颗钉子(俄国)、自由精灵屋(加拿大)、可移动悬臂房屋(乌克兰)、仙人掌公寓(荷兰)等,我就利用课前展示呈现给了学生。从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这些设计者首先从创新性上抓住了人们的目光,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设计理念、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的使用群体,设计出了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我们的教学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已经习惯了一种定向思维模式思考问题,很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通用技术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神,通过播放这一系列图片,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 以生为本,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有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能够成长在一种充满自信的生活、学习氛围中。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主动体验通用技术课的乐趣。
1、分享前置性学习的乐趣
通用技术课程本就容纳百川,是各个学科内容的一个整合,只要用心,生活中很多的素材都可以直接拿来利用。
“材料”一节,有学生从头发说起,到佩戴的眼镜,再到着装一一列举了哪些属天然材料,哪些属合成材料,哪些属混合材料,让大家感受到技术就在身边。作为新型材料的补充素材,有学生展示了浙江民营企业天衣轮胎有限公司2008年研制成功的记忆轮胎,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近期的世博会更是内容丰富,也是让学生畅想未来的好素材。
2、善于发现身边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事例,体会技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会发现技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时时刻刻都围绕着我们。
技术的发明与革新、技术的基本原则、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两面性等等,都是以我们身边的实物为素材。有一些是学生看到没有想到的,有一些是处于一种朦朦胧胧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通过老师的适当点拨,外加学生的主动体验,可以让他们的认识更加明晰、更加深刻。
高一的学生对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兴致很浓。在讲到“设计定位”时,我就让他们设计本组的标志,要求融入大家的智慧,体现本组的个性特点。经过大家的深思熟虑、精心策划,在集思广义的基础上,产生了各小组的图标与奋斗格言。学生的作品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梦开始的地方”;有“梅花”图标;有“剑与盾的结合体”;有“环绕着组别的胜利之箭”等等。
3、主动体验创作的乐趣
通用技术试验室的开设,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来激发起他们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致,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技术素养和能力,以达到开设通用技术课的真正目的。
“设计的表达与交流”一节,我充分利用试验室的制图仪器与模型,让学生亲自体验制图的严谨与快乐。这一课内容,需要学生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单纯地在教室讲解,内容很枯燥很乏味,但到了试验室,效果就截然不同。当时让学生六人一大组共用一个模型,两人一小组,绘制模型的三视图与立体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通过亲自动手绘制,学生们认识了绘图工具,掌握了使用要领,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变枯燥为生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拥有了设计的初步理念,具备了绘制简单模型的三视图与透视图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一节,也是在通用技术试验室完成。考虑到安全、器械、材料等各方面的因素,每班按四人小组进行设计制作。课前给学生印发《模型或原型的制作》的学习指引与设计报告,从设计方案的确定、优化阶段,到制作阶段的组织、工具管理、材料、半成品与成品管理等等各方面都要有详细的计划安排。学生在模型制作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设计要根据制作进度而随时做出调整与改进。工具的使用也是一个越来越娴熟的过程,所以往往会出现模型成品的时候,也是工具使用最娴熟的时候,因此要求我们在学生制作模型之前,一定要引导学生多练习各种工具的使用,以免因此而导致作品的不完美。
三、多方位评价,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做好课后的评价工作就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或完成的作品,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不能一味地夸奖,更不能轻过程、重结果;其次,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通用技术试验不象物理、化学实验,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比如,学生的设计作品,追求的理念不同,设计的作品也就千差万别,即使是同样的物品、同样的功能要求,也会有着参差不齐的结果,所以评价时,要从多个角度(如创新性、美观性、实用性等),选择多个评委(从学生中产生)来进行。在评价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做好优化工作,提出改进措施。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改进中完善自己的作品。
通用技术与劳动技术最大的区别是,劳动技术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劳动的技能,而通用技术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课上的各种活动、学到的各种知识应用、整合到现实生活中,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和好的思维方法,以更大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下一节的学习活动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所以我们要把通用技术课更多的设置为一种活动课,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