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大军中,我是其中最渺小的一个,我在不段的改变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希望通过自己的改变,提高学生的素质,可一段时间的实验后发现,自己在改革中像东施一样无知可笑。
去年新接一年级,希望借鉴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改革自己的课堂,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素质。这样我就需要从学习课文的时间中挤出时间学习儿歌、其他的字。刚开始的半年我一遇到困难就改变做法,学生学儿歌困难就改学“想象识字”, 学生课本知识掌握的不好,就不挤时间学其他的东西了,改到学期结束的时候,发现儿歌没有学多少,也就意味着学生没有认识课本之外的多少字,也没积累多少词汇。本来希望提高学生的素质没有实现。当然也有收获,欣喜的通过“想象识字”的学习孩子们,看到生字就能编个故事,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学期,我把重点先放在挤时间上。先从快速阅读的训练入手,想到有人说:“别人不撞南墙不回头,我是把南墙撞到。自己给自己打气,一定要坚持到底。通读课文,刚开始的时候困难很大,学生经过一个寒假拼读能力下降了,再说读很长的课文本身对他们而言就有很大的难度,读了几个单元我就要退却。又上网搜集了关于拼读能力培养的文章读,许多老师都认为,拼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从读简短的儿歌开始,否则会扼杀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更想放弃了。思考再三,决定再坚持几天,几天的时间,发现学生的拼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检查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能读正确了,70%的同学能读流利了。
挤时间的成功,让我对自己的执着感到高兴,更加坚信坚持是对的。这样我就把好几节语文课改成了儿歌课、想象识字课、书法课、分类识字课。为了不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太差,我还拿出时间来再粗略的学习课文。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我还每天拿出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介绍自己昨天读书的主要内容,评选读书大王。
在我认为一切都落实的很好,学生愿意识字,在课内学习识字的方法,通过想象、分类,更准确的记忆字形。在儿歌课中复习认识的新字,还会发现更多的新字,并对新字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儿歌课上还能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课外阅读也让学生字的认读得到复习,还学会了思考和表达。书法课上学生从横竖撇捺这些基本笔画练起,他们学会了顿笔,看着他们的字,我暗自得意。
进入期末复习后,我才发现这样的教育,面对考试显得是那样无助。平时我虽然听写生字,但因为组词的训练不够,学生仍然不会写。最大的失误是平时没有注意课文的积累,学生的课文背诵忘记检查了,因为对于课文的粗略学习,导致学生对每一篇课文都不熟悉。没有进行句子的训练,很多学生补充句子都不会写;没有进行标点符号使用的训练,学生不会使用标点,甚至有的学生都不会数有几句话;没有进行标自然段的训练……此刻,我才想到韩老师在学完课文之后都会让学生写词语,打出每篇课文的训练点,学生练习,检查学生需要背诵的内容,就算是课外的知识,背诵也是要检查的,训练点同样也是做的。
我陷入了深深地反思,我的语文教学漏了多少?语文的本丢了吗?语文的根本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对于这方面的教学我确实淡化了。课标还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在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方面更是丢到了,粗略学习,只是让学生读读书,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崔峦老师说,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我把中心丢了,当然是失败的改革。
在改革的道路上有防止我们出轨的隐形栅栏,那就是语文教学的本和课程标准,让我们时刻关注这栅栏,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