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短”的艺术
刘文艳
所谓“护短”,就是为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的缺点或过失辩护。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护短诸多指责,认为护短是不能正视错误的一种表现,是溺爱的代名词,而我却不以为之。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护短是教师对小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是一种无私的理智的爱。这不是对学生过错行为的消极迁就,而是原谅他们的年幼和不成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教师以博大、深厚的感情去“溶化对方的攻势”。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善于宽容也是教育修养的感情问题。宽容之中蕴含的了解、信任、等待,表明了教育者对自己教育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信心,也渗透了一种对于事业,对于孩子诚挚的热爱。”因此,理解和宽容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态度。教师这种认可和容忍的态度,可以使小学生产生相应的态度体验。爱的河流决不是单向流动的,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同时也激发了小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和敬重。通过不断的反馈和相互作用,小学生会深深感受到教师殷切的期望,教师也会更加鞭策自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并从学生身上获得精神上最大的充实和欢乐。那么,作为班主任,面对学生的缺点或过失如何巧妙地为他们辩护,让他们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呢?笔者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有如下体会。
一、护“弱”不护“强”
班集体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其成员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能言善辩,成绩优秀,成为班级的佼佼者;有的拙于言辞,成绩落后,成为班级的“后进生”。一般说来,成绩优异者在小朋友的心目中位置甚高,同学们都羡慕他们,甚至崇拜他们,因此很少有人去欺侮他们。而班级的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的相对落后,加之一定自卑心理的存在,常常受到其他同学的奚落,嘲笑,成为班级的弱势群体。当他们与我们心中的“白天鹅”发生矛盾时,我心中爱的天平总是偏向他们。因为我始终牢记欧洲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的一句话:“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而对于这些后进生来说,他们更渴望关怀和爱抚。
记得去年我教过一个叫童童的学生。该生学习态度极其端正,作业工工整整,就是成绩上不去。平时他沉默寡言,很少与别人产生纠纷,可就是这样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居然将一个小组长的脸抓破了,真是我始料未及的。经过一番调查了解后,我摸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是小组长取笑他是一个大笨蛋,还嘲笑他的爸爸是浴室的搓背工,他才气愤地动手的。我没有责备童童一句话,而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了小组长一顿,尽管小组长的脸上挂了“彩”。
我知道看起来受伤的是小组长,实则伤得最重的是童童。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如果我不去呵护童童那脆弱的心,他又如何感受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爱呢?
二、护“大”不护“小”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很不成熟,各项行为习惯都未完全养成,常常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比如随地吐痰啊,乱扔废纸啊,屡教不改。对于这些小问题,我是严惩不怠。有一次,我遇到一学生将一口痰随便吐在地上,我立即让他用纸擦掉。可有时碰到比较严重的问题,甚至造成一定后果的,我却不去过多责备,而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因为此时此刻孩子自己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明白这样的错误不能再犯了。
有一次课间,小D与小A开玩笑,小A走到小D面前时,小D突然伸出脚将小A绊了个跟头,小A的头跌破了,还缝了两针。小A的父母很生气,非要找小D讨个说法。我竭力为小D辩护,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小D他也知道错了,如果他预知会闯下这么大的祸,他是绝不会这样做的。现在我们再揪住他不放,那也于事无补了。”我又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批评自己的工作做得不细,平时管理不严,并抢着付医药费,这才平息了小A父母的怒火。小D非常感激我,他主动找我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以后再也不开这种危险的玩笑了。
通过这件事,我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理解万岁”的含义,也更深地体会到了宽容的魅力。因为宽容而促进的学生的自我教育远比老师外在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
三、护“外”不护“内”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孩子也要自己的脸面,而且孩子的自尊心还特别强,尤其在“外人”面前,他更想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所以对孩子在人多势众的情况下犯下的错误,我们更要以“宰相之大肚”“大海之心胸”去包容,切不可当众让他们下不了台,否则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上学期,学校到各班挑选主持红领巾电台的播音员,同学们兴奋极了,个个眉飞色舞,欢呼雀跃。来测试的老师一连喊了几声,教室里还是闹哄哄一片,他们非常生气,批评我班纪律差。我脸上觉得有点挂不住,可我知道此时不是训斥学生的时机,我为孩子们辩解:“我班纪律一直挺好的,今天是太激动了。不信,你们开始测试,他们的表现肯定会令你们刮目相看的。”孩子们一听,顿时正襟危坐,规规矩矩地接受测试。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正因我的宽容与适时贴上的“守纪”的标签,孩子们才及时纠正了自己的过错并出色地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四、护“无”不护“有”
学生有时犯错纯属无心之过,或好心办坏事,亦或不小心而为之。思想上,他们没有犯错的动机;行为上,也没有恶意破坏的倾向。所谓“不知者不罪”。对这类事情我们更应庇护之,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去年,我班搬进了新教室,可刚一进去,赵越同学在搬凳子时,就把墙壁碰掉了一大块,她自己也吓坏了。正值后勤人员来检查新教室使用情况,见此情景,不由严厉斥责起来。我连忙拉过赵越,帮着她解释:“她完全是无意的,不怪她,明天我请个人来修补吧。”后来,没等我请人,赵越的爸爸就来修好了。
试想,如果我当时对她横加责备,她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地修补呢?她肯定会为老师的斤斤计较,“小肚鸡肠”而愤愤不平。可她一旦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她又为自己的过失而内疚不已,从而自觉地去改正,去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水道渠成的结果是任何责备都无法得到的。
魏书生说:“不要怪学生难教,而要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教学方法。”总之,在班主任工作中,面对学生形形色色的错误,各种各样的过失,我们要审时度势,区别对待,要护之有“度”,护之有“法”,同时也要做到公平、公正,使每个孩子都真切地感受到老师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爱意,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当教师怀有赤诚之心,而小学生又看出并领会到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他们就会敞开自己的心扉,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诲。我相信凭着爱的维系,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一定会开拓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