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耳朵睡觉
——低段学生语文倾听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吴爱红
纵观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课堂,的确活跃了不少,孩子们的个性张扬了,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了。但活跃的背后,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当一个孩子被叫起来发言时,教室里随即会响起其他孩子失望的叹气声,继而各行其事,随意插话的有,窃窃私语的有,做小动作的也有,认真倾听的却寥寥无几。
其实,学生只有真正地在课堂上倾听教师的讲课,聆听他人的发言,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有序地进行。那么,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倾听能力呢?
一、耳濡目染,让孩子们感受倾听的重要性
所谓倾听,更多的是指一种情感的活动,它不仅是耳朵能听到相应的声音,而且要求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言语回应对方,这是对对方的充分尊重,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素质。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呢?
1.以富有情趣的氛围,暗示“倾听”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利用教室里的有限空间,给孩子以长久的暗示。比如在教室的墙上贴上关于倾听的“名言”,像“要想变得‘聪’,先用耳朵听”“听也是读,是用耳朵来读”“今天,你在听吗”......引导孩子倾听,化有限的空间为倾听的乐园。
2. 以充满情趣的语言,诉说“倾听”的重要性
能说会道的孩子总是吸引着教师的目光。在这些孩子“读”“说”时,教师满面笑容地注视着、倾听着,而对更大一部分正在“听”的学生熟视无睹,长期下去,学生不去倾听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这时,教师可以来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听,并用富有情趣的语言对听得认真的孩子及时予以表扬,对听得不认真的及时提醒,如“**真厉害,有一双金耳朵”“ 大家看,**不仅听明白了,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值得学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啊”......这样长期引导,“倾听”的重要性将会根深蒂固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二、优化课堂提问,提高倾听质量
1、情境创设型提问,在角色转换中激励倾听。
在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动有趣的情境,自然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听得入了迷。如,我执教《云房子》时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引导孩子理解重点句:小鸟小鸟,你在这宽敞的礼堂里干什么?有孩子说:我在宽敞的礼堂里尽情地舞蹈。老师:哦,那是你专用的舞蹈房啊!这里肯定要诞生以为舞蹈家了。孩子乐了。有孩子说:我在参加阿姨的婚礼。老师:多气派的婚礼。孩子在情境中认真地听着,专心地思考着,完全融入其中。他们俨然是一只只可爱的小鸟,仿佛就在这个宽敞的大礼堂里。这情境不仅激发了”趣”,更激发了孩子的“智”。 孩子们在倾听中受到启发,他们的答案一个比一个精彩。这精彩缘于“认真倾听”。
2、故弄玄虚型提问,在情感投资中吸引倾听。此中提问,真正目的在于吸引孩子倾听,集中孩子听的注意力。用一句句“煽情”的语言激起孩子想听的欲望。这种提问在听读中用得最多。之前,我往往这样提醒“小朋友,比耳力的时候到了”。唰,孩子们都摆好了姿势。“侧耳倾听”用在此刻最合适了。听完后提问“聪明的,你告诉我,都听到了哪几个词语?请写在本子上”。在听读中比较句子也是我常用的听读环节。“我们不比智慧,比耳力。谁的小耳朵最灵,告诉老师的话最多”?每每此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再淘气的孩子也会听上一会。由于老师的故弄玄虚,孩子们的胃口被吊起来了。他们愿意听了,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3、抛砖引玉型提问,在问题猜测中提高倾听能力。低年级孩子有较强的表现欲。一句“你能猜出老师心中的问题吗”或“猜一猜,老师会提什么样的问题呢?”总会令他们集中心智,侧耳倾听。其实,我们都知道,老师的问题孩子是猜不到的。我们也明白,经过孩子们的认真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会更有价值。当孩子抛出自己的问题后,老师要善于评价,也要适可而止,不能让孩子们猜来猜去猜不着,而丧失了兴趣。
4、化繁为简型提问,在符号转化中指导倾听。有时,孩子不爱听课,从某种原因讲,是因为教师的讲课不够精彩。尤其是教师的提问,太多太多,没有思考的价值。于是,在孩子的眼里,倾听也便没有了意义。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必须精简提问,把教案中的“?”化为“。”,给孩子一次明确的倾听机会。
三、追求艺术的教学语言,激发孩子的倾听兴趣
充满魅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孩子的眼睛与耳朵,教学中我们应把握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形象性。
1.导入语——新颖而激趣。导入语应该像磁铁,深深地把孩子吸引。
2.组织语——民主而有序。使用赞美的语言,少一些批评与指责,在宽容与民主的氛围中,孩子自然会多一点倾听。
3.启发语——巧妙而艺术。启发语重在“点拨”.激活孩子身上每一个“倾听”的细胞。
4.体态语——贴切而形象。尤其是低段的语文课堂,我们要抓住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合理运用我们的表情、眼神、身姿等姿体语言锁定他们的视线,从而激发孩子的倾听兴趣。
四、掌握技巧,培养语文倾听能力
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一门艺术。它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有了倾听的欲望和热情,并不代表学生就会听了。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孩子正确有效的倾听方法,让孩子善于倾听。
1、用心用情去倾听。
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了的倾听要求。首先要提出听的要求,有明确的指向,让孩子知道自己要听什么。其次,引导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语气,思考这种语气要表现什么,培养孩子对语言的感觉。第三,要求孩子边听边思考。如大家对发言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想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和自己的答案有没有联系,或者,在他们的答案上加以改进,使自己的回答更完美。让孩子边听边思,先听后说,真正形成倾听的能力。
2、有模有样去倾听。
针对低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少,对抽象语言不敏感的特点,可提出一些具体化的要求。如“别人读书时,眼睛看着书,耳朵‘读’着书”“如果同学的回答或读书让你满意或高兴,请你用眼睛看着他,对他笑一笑”,逐步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王尚文教授曾说过,听是学习的精髓。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慢慢的生成过程。因此,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倾听的养成教育贯穿始终,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用多种策略来促使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这样孩子才能拥有倾听的能力,才能真正掌握“倾听”这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