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以其丰富多彩的事件和人物,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因此历史教学在对历史素养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掌握历史重大事件,而是鉴古察今,放眼未来,启迪智慧,发展思维。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营建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大胆设想,敢于质疑,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素养。
一、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同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学生如果没有学习的兴趣,就没有学习的自觉性,也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为此教师要采取举措,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借助历史典故,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典故是民族意识、文化传统和和道德观念的重要载体及组成部分,一些历史典故能很好的反映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例如当我们看到“破釜沉舟、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背水一战、鸿沟为界、楚汉相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群雄逐鹿”就仿佛看到了秦末农民战争项籍、刘邦的起义及秦王朝被灭后的楚汉相争故事;当我们再看到“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就如同看到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既然典故能帮助培养学生亲近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在历史教学中抓住课前一分钟演讲的时间——“一分钟小讲堂”,积累趣味历史典故。包括趣味成语、俗语歇后语、以史为鉴等内容,依次演讲一轮,让学生增加历史知识积累,在积累中感受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主动搜寻历史典故的习惯。
(二)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情感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生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时,我利用将这节课设计成“魏晋南北朝科技成就颁奖典礼”,其中诸如“主持人致颁奖词”、“获奖者的获奖感言”、“观众的有奖竞猜活动”等环节,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一场真正的颁奖会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与体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同时树立创新意识,争取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从扩展学生的眼界入手,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
怎样调动学生主动去扩展眼界,是历史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不断的探索,借鉴了“古代历史四步教学法”以此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四步教学法指“看、说、议、写”。“看”指学生自读历史片段;“说”指学生说故事;“议”是围绕讨论主题,谈对故事中的人物,反映出来的社会背景的认识,借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能力;“写”就是把讨论的认识和学习以后的感受写下来,以短小的点评类为主,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这一活动的创设,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不少学生在片断故事还没有学到之前,就已经看完了,会说了,还有的一口气把整部书都看完了。通过扩展阅读,学生不仅认识了古代的英雄人物,认识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也认识到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的背景是分不开的,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
三、从小组学习合作方式入手,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现在正值课堂改革浪潮的高峰,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学校因地制宜学习和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生本教学”课堂模式,组织学习小组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我专门利用一节历史课给学生讲清楚分组的作用和目的,征求同学们的建议和意见。学生们也为自己小组取了名字,如:“QQ华夏”、“血铸中华”、“争霸中原”、“考古一族”等,以体现小组的特色,小组成立后,组员互相分工、合作。小组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每个人都从中得到了锻炼,也收获了成就感。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下能基本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增强了学习的自信。
小组成立后,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的“学生作为教育的资源,形态十分丰富”,课余时间学生开始自编自导历史小话剧,写历史见闻报告。
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课时,有个小组的同学,把张骞出使西域的见闻报告,以历史短剧的形式将远去的历史鲜活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张骞身上有勇有谋有恒心的优秀品质;西域的迷人的风情,在同学们的精彩演绎下,早已不再是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文字了。四、从开设第二课堂入手,挖掘历史素养因素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中国历史熔铸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和操守,它记载着前人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根据中华传统品格,在历史教学中拟定诚信、爱国、勤奋、友谊、气节、尊老爱幼等主题,要求学生从古典文学作品或历史书籍中查找相关资料,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社会调查,历史辩论会,创办历史手抄报等。随着活动的增多,学生逐渐明白,中华文明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有那么多闻所未闻的精华,那些陌生的知识,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滋养着他们的灵魂,开拓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攻克难关的能力,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徜徉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浩瀚海洋中。
(二)搜集现实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教师可结合教材设计教学机会,将课堂搬进社会,让学生结合时事参与讨论问题,使他们对所学的历史事件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如在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中“清前期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这一问题时,我以“西藏3.14打砸抢烧”视频导入,随后设计问题——假如你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你用什么理由批驳这些藏独分子分裂国家的暴行(也就是你用什么理由证明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指导学生回忆历史上中央政府和西藏地区的关系,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同一切分裂祖国的势力作斗争。这样,既很好的利用了教材,又对教材进行了拓展处理,将教材所体现的人文教育因素在现实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
总之,历史素养是知识生成与人文熏陶的融合体,历史教师要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在历史这片浩瀚的海洋中探寻精神文明的宝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