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多种的,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想方设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发展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可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重要性,是关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问题。因而,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数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就是学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主阵地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唯有民主化才能更好地尊重学生,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江泽民同志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那么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呢?首先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不仅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而且是做好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关心爱护,会更“倾心”于教师,更乐于接近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是人的心理需要,这不仅是成年人的心理需要,也是孩子的心理需要。尊重能唤起孩子内心深处的自尊感,唤起孩子做人的尊严;尊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最后,理解和关怀学生。如果说关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那么理解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因为学生感受了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对老师就会更热爱、更信赖。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己。师生心灵相通了,彼此之间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思想的交流,道理的传递,就畅通无阻了,师生关系也就会越来越密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发问总是一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学生主动去发现一个问题要比我们给他提出十个问题的效果还要好。所以激发并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是很好必要的。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足见学生学会质疑的重要性。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想问、敢问,还要注培养学生主动问。养成学生好问的良好习惯需要长期的培养,那就要教师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
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问什么呢?也许是生质疑的难点,那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怎样对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只有这样使学生能准确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达到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的效果。
三、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者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紧紧地抓住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三个因素,一是创新的意图和动机。二是创造思维的能力。三是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通过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创造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形成。这是培养造性新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
2. 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多设置一些开放性能引起学生发散思维的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给学生以创新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出基本条件,然后要求学生变换它的条件、问题、结构或改变叙述形式,使之成为新的题目,再引导 学生把前后题目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发展思维的批判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能及时的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能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回顾与反思,自觉调控思维过程、自我评价解题思路和方法,寻求最佳答案,最终形成学生独特的批判性思维。
四、加强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都有自己的潜能优势,所谓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就是这个意思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独特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交流与分析,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最后形成共识,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沦
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交流,学习的动机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确,效果更加明显。这样能使各个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和带来的成功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多样的,但只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得法,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迸出火花。
参考文献:
[1]《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1期
[2] 沈徐建.数学•生活力 [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3]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4]张有德、宋晓平:《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若干途径》,《数学通报》,2005年第2期,第3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