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教育学生树立无产阶级的政治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就愈大。所以不久前就提出的‘人格防’就是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培养“四有”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宗旨。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时代在变化,学生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实际上,由于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很多学生本身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校内部也缺失德育和法制教育等因素,导致了校内出现了“铁哥们”等小团伙、小帮派,向弱者索要钱物、打架斗殴、逃学、早恋、上课故意捣乱等一系列的严重问题。更令人为之乡不到的是学校里出现了杀人事件,发生在本县的5月23日城内卉原私立高中的“学生打架杀人事件”震惊了整个县城及周边地区。据悉,就读高一的肖某等5名学生与本校的一些学生发生冲突后,趁休息时间到校外打架,学生肖某竟动用水果刀将对方扎倒4人,有2名学生伤势严重,经抢救无效导致死亡,另外2名学生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日前,事件已经得到妥善处理。在此之前,本县腰站中学也曾发生过两名学生打架,一人动刀杀死了另一生的事件。
这种严重事件的发生,不仅给伤亡学生的家庭带来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学校的教育带来强烈的冲击,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确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德育素质和法制观念。
一、校长、教师共同谋划,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
学校是向青少年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实施智育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场所。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增强能力,必须要有一个安静、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此,学校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严格管理,净化学习环境和学生的心态。例如:有的学校为提高管理效率,进行了“激励机制”,重视了感情的投资,创设了育人的环境:岳飞的“精忠报国”,孟母的“择邻三迁”,刘恒的“亲尝汤药”,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等历史故事上墙,成为无声的正心镜,时刻感染和熏陶着青少年的心灵。
二、把素质教育同各种教育相结合
学校要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第一,在上好思品课的同时,坚持周一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第二,定期上好德育、法制教育,请相关部门的法制干部和老一辈革命家,对学生进行集体的法律知识、革命传统教育;第三,定期开展“两个务必”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广泛利用报刊、板报和广播,深入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牢固的理想信念。
三、树立良好形象。加强师爱和榜样感化
在学生面前,教师不仅是抽象的知识化身,而且是学生面前最直观、最有魅力的活生生的榜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的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都要注重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培育学生,对学生进行榜样感化,是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四、学校与家庭密切合作
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会或组织教师代表进行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沟通,互相了解学生的近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认真研究相应的引导教育措施,必要时,要找学生进行座谈,及时的对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排除,是学生能够重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问题的严重性,下决心病彻底改正,继续沿着正确的认知航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