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章第十部分的主题是: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如何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首先对课业负担现象进行分析,然后从学校教育教学的角度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过重负担的对策。
【关键词】课业负担 减负 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章第十部分的主题是: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如何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为一名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现象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制定和实施有效地“减负”对策。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现象分析
何谓“负担”?《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在进行某种活动中所承担的压力或担当的责任。那么,“课业负担”主要是指学生在完成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所担负的责任、完成的任务和身心承受的压力。
中小学生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课程的学习是的主要任务,这必然要产生负担,适当的负担是培养个性、完善人格及学习知识技能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不仅合理,而且必须。我们可以称之为“合理的课业负担”。与此相反为“不合理的课业负担”。我们探究的主要是过重的课业负担。负担是否过重具有相对性,对于学生群体因人而异。课业负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身心感受,是主观的;同样的学习,对有的学生构成过重的负担,对有的学生则不构成过重负担。要把减负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应该首先思考哪些是“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学生中的哪部分群体是“过重负担”的承受者。
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是学生学习内容过多、作业量过大,学习任务过重吗?其实这只是表象。在我们身边那些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学科大赛的中学生们、在我们社会中那些夜以继日工作的专家们,他们可谓任务重、耗时长,但烦闷、焦虑等心理负担似乎都与他们“绝缘”,这种在旁人看起来艰苦的过程中,他们却体会着惬意与幸福。这说明负担和“量”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导致学生感觉负担过重的根源在哪里呢?我们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认识。从内因来看,课业负担的轻重,是学生的主观感觉、身心感受,与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状态、精神境界、价值取向、智力水平、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相关,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做事拖拖拉拉、没有好的习惯的学生,在“量”一样的情况下,每天都忙到三更半夜,效果还不好;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不愿承担学习的责任,把应该完成的基本的学习任务都当作沉重的包袱,对这样的学生来说负担就重。再从外因来看:一是由社会原因所致,当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往往决定他选择职业的机会和品质。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接受较多和较高质量的教育,自然成为家长的要求,这必然给学生带来负担,加之我国人口众多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更加剧了与升学竞争相关的课业负担;长期以来,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和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直接导致了学校、教师随意加重学生负担。二是学校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造成。德育不到位、执行课程方案不严格、有些教师教学不甚得法、增加课时、作业量过多和测试频繁是造成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因素。
二、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章第十部分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减负”尽管应该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各部门相互携手的系统工程,但当下,学校仍有可为。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下列几方面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开展心理疏导和培育,激发学生积极地学习动机,锻炼他们坚定地意志品质;有效地进行良好的习惯训练,使效率意识和细节意识成为他们行为的指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中感悟知识的价值,产生不懈追求真理的动力,以学为乐。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着力实施素质教育。学校要站在学生成长规律的高度来谋划教育,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学校要提高对课程计划严肃性的认识,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开齐开足课程,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课程的开设,自觉地纠正和杜绝超课时、挤占小学科、加课、大面积补课、违反规定作息时间等不良现象;学校要建立各科作业的协调机制,优化作业设计,注重作业质量与效用;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要把作业设计和作业质量分析作为重要工作,有效控制作业时间,“减负增效”;学校要制定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符合教育规律的评价机制来引导教师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自身的行为规范。
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学生为主体是教育教学革命的核心问题”,开展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呼唤主体精神,那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目前,我们的教学“满堂灌”、题海战术、内容随意加宽、过多成人化教育倾向等较为普遍,既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又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导致了学生厌学,失去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都是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结果。因此,在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以灌输为主的认知方式,注重启发式,把体验、探究、合作、展示等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更好应用到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自然成长的空间,减轻学生的负担。
加强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目前学生负担的过重从一个侧面来看是与教师教学的低效直接相关的,教学的低效是教师教学能力不强的现实表现。因此,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重要方面。为此,一是要加强师德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知识不是冷冰冰的符号,在新课程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维目标对教师自身同样重要,当教师把自己的真情以艺术的方式灌注在教学中时,课堂就成了知识、情感、智慧交融的“场”,师生共同置身于“场”中,就会产生教学高潮。这种情感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力,是需要教师着力培养的,它是学生减轻负担的精神动力。二是要强化校本研训,开展以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建设为重点的新一轮课程培训,追求魅力课堂,帮助教师实现由新课程教学向高效课堂建设的转轨,掌握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