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平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及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已经开始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型。如何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质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是今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命脉,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只有一流的教育质量,才能托举一流的大学;只有建设一流的大学,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因此,在当前高校改革进程中,必须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质量。
一、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未来走向普及化,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为:一是高等教育性质发生变化,由注重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以及未来的普及教育;二是高等教育由注重外延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高等教育的形式、内容、性质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也使得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与现代教育变革的需要;三是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如何定类、定型也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之一,因为定类、定型不同,发展目标就会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就不同。2014年,我国提出建设“学术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型大学”两种类型;到2015年,全国有600多所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面对高等教育的转型,我国大学如何加强政策制度建设、理顺高校之间的“级别”与“类型”关系,建立有效的交叉互动机制、质量激励机制、质量保障机制等,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的根本问题,同时更是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国走向强国的基础。
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 20 多年的建设、转型与经营,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第一,高校目标定位趋同,人才培养目标落伍。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大学通过自身扩张、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新建了一批综合性大学,原先富有特色的学校、专业在合并扩张中消解,高校定位都是综合性、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创新型人才,学校特色不能得到弘扬,人才培养缺乏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有些高校只是校名、校牌的改换,办学理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与提升,导致高等教育质量滑坡。
第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与优秀生源均不足。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断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明显不足。二是高等学校的持续扩招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持续实施带来人口走低的矛盾,使得优秀生源不足的状况日益凸显。
第三,高等教育活动自身存在问题。在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方面,理念落后、制度不规范、有规不循等现象普遍存在。高等教育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其教学能力、教学实践智慧比较薄弱。“严进宽出”形成的 “放养”制度,使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方向不明等现象普遍存在。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不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体现时代特色,课堂教学的适应性与因材施教都存在严重问题。
第四,教学管理与考试制度不合理。大一学生刚从紧张的高中学习阶段过来,尚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随着时间的延伸以及对大学生活的适应,一些大学生越来越放纵自己的行为,逃课现象十分严重。“大四”阶段的毕业设计及教育实习任务的落实都难以保证。许多大学校长在总结年度工作中,都把学士学位授予率作为大学教学质量提高的指标之一。但在实际中,大学考试的过关率极高。这种教学考试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的懒惰心态,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提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革新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都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成专家评估组,评估效果还有一定提升的空间。今后,建议教育质量评估可以交给具有学术力量和公信力的第三方,通过评估真正做到能者上弱者下,不断调整学校、学校专业设置和人员流动,逐步使大学自身通过这种监测机制走向优化,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这是激活大学活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同时,在高校内部大力,还要形成教学质量文化。高校应借助教学课题资助、教学团队组建与培育、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等举措,推动学校内部教学改革的热潮,通过树典型引领教学改革,使每个教师都动起来,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改革。只有全体教师都有质量意识,高校整体教育质量才会得到真正提升。
(二)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改革
专业学习教育与思想品格教育不能偏颇,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使学生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后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在夯实科学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推动学部制改革、多学校协同、跨学科融合。彻底摒弃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工业化”、“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从始至终强调个性、创新、创业、多元等理念教育,充分发掘学生的自我优势和能力。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多元人才培养格局
高校必须鼓励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积极开展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彻底打破大班授课为主的教学格局,在互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实训、实习机会,打造更多与市场、社会紧密联系的孵化基地,推动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表现机会,推动全国精品特色课程的资源共享。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建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改革发展格局,把人才培养水平作为衡量高校改革发展质量的第一标准。同时,还要持续推动科学研究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多学科融合的优势,打造更大范围的科研创新要素融合共享平台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整体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以整体、系统的思维处理好各种关系,采取多管齐下的有效策略,共同推进我国教育强国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平,王斌,杨眉.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体系构建[J]. 教育教学论坛,2016,(12):112-113.
[2]张俊勇,张玉梅.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机制探析--基于英国“教学卓越框架”计划的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6,(0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