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步把自主行动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我国亦然。但不尽如人意的是,PISA测试和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学习自主性仍然偏低。分析起来,在造成这种局面的众多因素中,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理论上阐释的不足和实践上培养的乏力是为要者。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动学习;学生引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我认为关键是要转变日前学生学习数学的单一方式,引导学生从接受为主转变为主动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从而开发和张扬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情景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取决与学生主动参与和程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学习质量也高;主动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就好。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强烈需求。 尊重学生的选择 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入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对什么样的问题存在疑惑,想去研究。其次,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上,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选择研究的内容,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自己实现学习目标。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提出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什么地方要用到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要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不计算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然后讨论确定学习重点。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目标的导引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活动中,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得了研究问题的经验,在主动参与中酝酿了创造的契机。 让学生享受参与的快乐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尤为强烈。面对一个未知领域,孩子充满了强烈的好奇,非常希望去尝试一番。而对自己亲自实践得到的知识,会理解的更加深刻。教师顺应学生的这种需求,让学生品尝参与的乐趣,强化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几何初步知识整理和复习》时,我要求同学们为学校一块长40米,宽24米的空地设计一个花坛,花坛面积是空地的一半。学生踊跃参与,拿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方案。通过设计花坛,充分感受到了自己是这节课的主人,要用智慧为学校设计出既美观又经济的花坛。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同时在设计计算中,系统地复习、应用所学的知识,体验了主动参与的快乐,使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感情经历。 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提高研究的能力 运用发现法优化教学过程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接受式的数学学习方式,学生无法经历“满怀欲望、痛苦、茫然、激励、充实和喜悦的探究过程”,成为容纳知识的容器,渐渐的其自主性、创造力被扼杀得荡然无存。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发现,使新知的学习过程变为研究问题的过程,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在无人指路的时候也能找到通往知识之路”的本领,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学习第八册《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我让学生去发现各类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先出示一些分数,请学生分类:1/4、3/5、1/10、2/5、1/8、1/100、4/6、6/12,学生按分子分母的情况分成了三类: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接下来我让学生自主研究:先选取其中一类的分数,用课前准备的各种形状的纸、线、尺、格子图等材料,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与同学交流后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组织下由学生自己研究,在容易出现偏差之处做些点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发现了每一类分数大小的秘密,喜悦之情不言而喻。这堂课,如果只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比较大小,只需半节课就能使学生知其然,但由于不知其所以然会导致死记硬背和简单的模仿,这样会阻碍数学思想的形成与思维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通过研究自己去发现,充分暴露了思维过程,不但学会了怎样“发现”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构建“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在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套用,必须经过思考、探索、研究、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因此“问题解决”是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模式,实际上把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相比较,认为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有相似之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实施程序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感知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寻找解决策略;回归生活,应用数学问题。这种模式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养成勤思、善想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我先出示北京申奥时第二轮各城市得票情况条形统计图,从图上看出北京得票数遥遥领先,接着迅速把生活情景转化成数学情景,引导学生抓住“遥遥领先”提出问题:“北京的得票数分别比多伦多、巴黎、伊斯坦布尔多多少?”“比其他三个城市的总数多多少?”“北京的得票率是多少?”我先让学生用百分数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应用已学的百分数知识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北京的得票数比多伦多多154.5%,那么多伦多得票数是不是比北京少154.5%?”自然的引出学生容易犯的直觉错误,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使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数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单一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研究能力,掌握研究的方法,还能使学生体验研究过程中失败的痛苦、成功和欢乐,有助于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潜力得以更充分的发挥,能能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