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确保在新形势下党员发展的质量成为党中央及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有效推进医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是提升和改进医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新常态下医学生专业特点以及医学院校党员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党员发展和党建工作的途径和办法。
[关键词]新常态;医学生;党员;解决办法
做好医学生的党员发展和教育工作,是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其实现培养目标和提升党建工作的重要契机。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应当重视医德医风教育,充分发挥医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有效保持医学生的思想先进性,提升医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因此,医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要依据医学专业的教育特点,结合医学生的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培养发展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医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1 新常态下医学生党员发展的要求
1.1 把握医学学科的专业性
医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受学科专业性强的影响,医学院校学习任务枯燥且压力大,校园的文化活力不足,缺乏对社会和政治关心。因此,学生缺乏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对党的认识有局限性,发展对象的数量有限,党组织的培养发展难度较大,容易造成追求数量、松懈质量的局面[1]。因此,医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必须要坚持党员发展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从医学专业特有的教育环境出发,把握医学专业的特殊性,逐步提高医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才能全面提高党员整体素质。
1.2 结合临床实习的实践性
医学院校旨在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而合格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一系列知识和能力。面临目前医教协同改革的新局面,医学专业型人才培养也顺应改革重新制定要求,其中一点就是必须到各实习基地进行临床实习。医学专业临床实习任务较重,临床实习期长,且临床实习基地较为分散,每个实习基地具体的教学管理和安排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在校生相比党员发展工作难度更大。
1.3 立足职业发展的定向性
医学生党员不仅应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还应满足医学的发展趋势和职业生涯的需要。医学生的职业发展选择相对单一固定,这是由医学专业教育本身特点所决定的。由于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术氛围严谨的影响,医学生缺乏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教育,对党的知识的学习严重不足。因此,有效推进医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须立足于医学生职业发展的特点。
2 新常态下医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新思路
2.1 加强医学生的党性教育
医学院校教学任务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内容主要为医学相关知识。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尤其是要加强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和党史的学习。学校应当定期对学生开展党性教育,认真宣讲马列主义理论,树立学生党员典型,如开展党课、讲座、社会实践等。学校在开展党性教育中应当保持可持续性、触手可及、常学常新[2]。在新形势下,正确引导医学生党员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辨别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掌握思想武器、明辨是非、明确立场,加强医学生党员的组织意识和观念,使医学生党员具备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健全医学生党员培养、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医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和考核长效机制是提高医学生党员整体素质的必要保障。各医学院校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当中,必须做到程序化、标准化的严格管理,确保医学生党员的质量,做好日常考核和日常监督工作。在医学生党员培养方面,加强教师党建队伍的质量是关键,促进职业价值观和医德医风建设,培养的内容和方式要结合医学专业特点,从医学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及水平等方面重点培养。在医学生党员考核方面,制定科学的考核监督评价机制,要将学生党员发展的相关制度具体化、公开化、透明化,定期对医学生党员进行考核和测评,在党内组织生活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要疏通党外的监督渠道,确保人民群众对学生党员进行批评、揭发和检举[3]。
2.3 搭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
提高医学生党员素质离不开校园文化活动,让医学生党员接受校园文化活动的熏陶和锻炼尤为重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开展医学生党员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完善人格、提高素质、丰富课余生活的有效途径。因此,各医学院校应当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建设,积极开展凸显医学生专业特色的各种素质教育活动,开创精品校园文化活动,真正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医学生党员的阵地作用,不断提高医学生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推进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参考文献
[1]杨福寿,徐源,胡昕,等.医学生党员素质现状及培养途径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3):572-576.
[2]刘倩倩.加强中共党史教育提升医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调查和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1):5-8.
[3]佘雅.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探究[J].科技展望,2016,(19):33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