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学校电化教学设施的更新换代就足以见证三十年来学校教育的的飞速发展和可喜变化。
关键词:
电化教学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三十余年的宋开普老师,有幸目睹了列四坝小学三十年来的风雨历程。看着眼前正投入使用的多媒体教室,他感慨万千:就不说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日新月异,也不说教学理念由“满堂灌”到现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转变,单说学校电化教学设施的更新换代就足以见证三十年来学校教育的的飞速发展和可喜变化。
宋老师七九年参加工作,他用“一只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这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了当时教师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其实也是当时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老师上一节课,要写几黑板的字。往往是写了擦,擦了写,写写擦擦。一节课下来,弄得满身、满脸、满头、满手全是粉笔末,活像一个大熊猫。为了节约时间,节省黑板空间,很多老师提前把一些内容写在小黑板上,然后提着小黑板去上课。而当时就连小黑板也少得可怜,一个年级就那么二、三块,常常还要提前排队轮换着用。期中、期末考试时,卷子都是用铁笔刻字、蜡纸油印的。由于学科多,每考一次试,几个钢笔字写的好的老师要连夜加班,常常累得手腕酸疼。一张刻好的蜡纸最多能印几百张,而且还得轻轻的、小心翼翼的用油磙子滚,稍不留神蜡纸就会有皱纹,印好的卷子上就会出现一道黑印痕,字迹就会模糊不清。最怕的是蜡纸破损,那就需要重新刻一张才能继续印。教师辛苦,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可为了学生能在课堂上用上试题,以加大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也只能这样做了。
作为教语文课的老师都清楚地记得,讲授新课前,教师为了给学生正音正字,用适当的语气语调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大都给学生范读课文,而当时又没有任何教学辅助工具,就连一台单卡的录音机都很难找到,教师只有凭一张嘴巴。为了给学生做好师范,有时教师课前即使反复的朗读课文,上课时读起来仍然干巴巴的,很难一下子吸引住学生。因为不是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是朗诵高手,当然就影响了课堂效果。至于任英语课的老师更是无奈有余。所教学生讲的那英语简直就是半土不洋的民乐英语。
八十年代,那时录音机开始盛行,老师可以用录好的音乐配乐朗读,也可以买名家朗诵的磁带放给学生听。随着改革的深入,教学设施和教师的办公条件也逐步得到了改善。教室里装上了幻灯机,有些内容可以提前写到自制的胶片上,一张一张的放给学生看,屏幕则是一块白布做的。
2002年下学期,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形式的需要,随着电脑的逐渐普及,学校购买了四台“可为”牌微机,建起了学校的第一个微机室,老师可以去微机室备课,通过打印机将教案或论文打印出来。那时学校还不能上网,电脑的用途就是文本编辑,用的最多的就是备课、写论文。学校也开设了计算机课程。
2005年下半年,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农村村级小学的课堂教学的梦想也将变成现实,面对这一转变,教师们兴奋不已。多少年来,我们只靠课本、光盘、电视、vcd来组织教学,禁锢了教师的思想,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空间。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去采集教育资源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彻底改变了过去“手捧书本,手拿粉笔,全凭一张嘴”,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缩小了城乡差别,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
现在,教师都会用使用Word、Wps等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本编辑、使用电子表格处理各种数据、用POWERPOINT或FLASH等教学软件制作教学课件,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综合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减少了教师单调乏味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了大量时间,在有限的45分钟内获得更大的效益,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回想当年,瞻望未来,老师们信心百倍。在各级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相信学校的办学条件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