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语文因其学科特殊性,将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主阵地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关注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合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学生眼中的世界是多彩的、迷人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有重点、有顺序地观察事物,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事物的联系,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能以自己独特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新事物以及身边的人和事。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和谐交流的平台,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生活的强烈欲望。
记得有一次,在下午放学后,我让同学们收拾好书包调位。由于孩子们年龄较小,废纸杂物等脏东西较多,经过这一收拾,脏东西扔了一地。很显然,今天的值日生打扫卫生要比以往困难得多。第二天,我在批改学生的日记时,发现有两名学生所写的日记都在抱怨昨天值日真倒霉。针对学生的这种想法,在讲评日记时,我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昨天的值日生,现在你从其他学生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会有什么想法呢?经过大家一阵讨论后,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如果我是值日生,我会想,虽然自己费劲了,但是由于我们的努力,使我们的教室变得干净了,我也会因此而高兴的!”又一名学生说:“如果我们都嫌脏嫌累,就不会有干净的环境,那就更不会有人愿意当清洁工人了。”还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值日生,看着我扫起来的纸片,我感觉他们在跳舞一样,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同是一件事情,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分析这件事,并通过自己的联想,想到清洁工人,想到身边的生活,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教育学生今后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多变的社会,从而培养了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感悟,参与实践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因素的课文。例如:有些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有的是要培养学生有集体荣誉感;有的是与他人和睦相处;也有的是要勇敢、要有毅力等。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教师可以采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来落实感情朗读,使每节课用来读书的时间不少于时间总量的二分之一。让学生在读读悟悟、悟悟读读中,受到文中人物品质的熏陶、激情的感染、情感的触动、美感的陶冶等,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比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法布尔做事认真,热爱昆虫的品格熏陶。我和学生利用师生分角色朗读,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读法布尔找到“歌唱家”部分,请班上的“小歌唱家”来读,也为学生树立了典型的榜样;在读父亲训斥法布尔的句子时,我先创设情景,再让学生自己体验读,接着全班表演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学生很快就能抓住关键词体会法布尔对昆虫迷恋程度之深,而且理由充分,以至于最后学生在写给法布尔的话时,学生们的发言相当精彩。我相信学生们在读的过程中将法布尔的个性品质已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内心深处。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就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语文学科教育全过程中。
三、以情育情,引发共鸣
当代的小学生,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处于特殊地位,长辈的呵护、父母溺爱,容易使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他们最关注什么?他们最困惑什么?他们最需要老师帮助的是什么?针对这一实际,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进行重点引导,使学生爱学乐学。学习是学生熟悉的事情,只有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他们才能有话可说,产生情感共鸣,课堂气氛活跃,教育效果自然会水到渠成。
如写景散文《西湖》,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迷人,抒发了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结合作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味,并指导学生美美地赏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悠扬的乐曲来营造气氛,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和西湖那人间天堂般的秀美。接着,我引导学生:“如果你来到西湖边最想干什么?”学生的回答绚丽缤纷,表现出了无限的欣喜和激动。紧扣学生的回答,我进一步诱导:“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如果你想画画,那么在你的画中有什么?如果你想作首小诗,那么在你的诗中有什么?如果你想当小导游,那么你会向游客介绍些什么?”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表现欲及思维力均达到了高潮,已完全融入了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之中,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了。这样,学生不但深刻感受到了西湖独特的美,而且产生了无比向往之情,同时,他们的创作欲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
四.陶冶性情,掀起热潮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案例,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满足课堂上学生的心理要求,更应该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让学生所感悟到的知识内涵应延伸课外,拓宽视野,指导行为,树立大语文观,师生共同融入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使学生更多地感受母语文化的巨大吸引力量,感受学习生活本身的丰富内涵。
如阅读课文《东方之珠》,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同学们,你们想再次欣赏这颗东方之珠的美丽风姿吗?”学生们兴趣盎然;接着,我播放《东方之珠》的优美旋律,屏幕显示有关香港的一些图片。除课文中介绍的浅水湾、海洋剧场、铜锣湾这三处景观外,我还搜集了香港的其它图片,比如一些标志性建筑等,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香港的繁华和美丽。此时,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伴着《东方之珠》的优美旋律,抒发心中的感受:香港,我想对你说……学生此时的情感释放当然是发自心灵的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