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对于我们每位老师,每位学生来说都并不陌生,它是考试前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每个学期考试前近一个月的时间都是紧张的复习阶段,老师总是将前面已传授的知识进行整理,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记忆。
在复习期间常常会听到老师这样的感叹:“真是气死人了,从开学到现在,都讲了两三遍了居然还记不住。”为什么会这样呢?按说前面讲了,现在又复习了,应该能记住了,可让人感觉到的是今天记住了,明天一来又忘了。其实并不是学生的记忆力差,而是我们本身就忽视了平时的复习。在我们惯用的教学模式中,平时只注重新知识的传授,一般传授完新知识,相应做一些习题,让学生巩固记忆,此后便不再有相关的复习了。只有等到所有新课结束,临考前一月左右才再进行整体的归纳复习,但此时很多学生已将前面学到的极大多数知识遗忘了。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可以发现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在获取新知识后若没有进行及时的复习,那么学生将把许多知识点逐步遗忘,当临考前进行总体复习时就会发现学生记忆中前面的知识已丢了许多了。那么该如何安排好复习,才不至于在期末时感到费劲呢?
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及时复习。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学习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加强记忆,并且以后还要再复习几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平时只注重新知的传授,临了才急于复习,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那么平时该如何安排复习呢?按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观点,学习新知后复习的时间间隔可以逐渐增加。比如学习的第一天后进行第一次复习,三天后再复习下一次,下一次的复习则可安排在一周之后,以此类推。不管间隔时间多长,总之要在发生遗忘的时刻及时复习,克服遗忘。
当然复习是枯燥乏味的,就好像在咀嚼已经吃过的馒头,没有味道。有人说,好马不吃回有草,爱吃前面的嫩草。其实不然,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终的目的,要在追溯陈旧中发掘新意。当然,达到“知新”不能依靠机械的重复、简单的记忆,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才会获得更深的认识。这也就是在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自觉地去复习,而老师只需要强调复习的方法与时间,同样也就不会影响新知识的传授了。
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及时复习,不要对知识的学习总是从零开始。当然更重要的作为老师要传授学生新知,也要传授方法,更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复习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