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中值得探究的课题。所谓创造性阅读,就是指阅读时能深入思考,透过表面悟出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进而达到整体感知、举一反三的效果。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欲望的阅读过程,也是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品质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具有创造性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指导。
一要整体感知,读想有机结合。读文章首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文章的思路体现了作者的思维轨迹,是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依据;作者的思想倾向体现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是表达观点、确定中心的关键。阅读文章时,一定要洞悉作者的行文思路,理清结构,体味其思想倾向,把握中心,对其理解领悟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增强阅读效果。因此,创造性阅读,必须读想结合,采用读前推想的方法。我们拿到一篇文章,不急于去读,先审视题目,推想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活遭遇,推想文章情节会是怎样发展的,结局会如何;然后再阅读全文,加以印证。这样的读前推想,不仅为自己的阅读创设了一种思维推断的气氛,同时还能把文章的情节安排与自己的推测预料作对比,加深了自己的读后感受,有助于构思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应先指导学生认真审题,通过增补主语和谓语,使标题完形成句,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课文的内容结构可分为“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和“祥子在暴雨下拉车”两大部分。再指导学生紧扣标题阅读课文,研讨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也不难理解:景之愈烈则愈能衬托出祥子拉车的艰难与痛苦。由此可以洞悉作者的写作思路:先多方铺陈写景,突出其“劣”;再写景中人物,衬托其“苦”。通过以景衬人的写法,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对黑暗社会之憎恨和对劳动人民之同情。
二要入景入情,读出作品画面。文学家在写作时,把从生活中捕捉到的各种形象、画面用语言再现出来;我们在阅读时,反过来透过这些语言让这些画面重现出来。那么,怎样才能读出画面,体味作品的优美意境呢?首先要在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材的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精要的讲述描绘,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文章所描绘的人物或景物,展现出画面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形。其次要在阅读中诱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对文学表象的重组与加工,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影视镜头般的画面,然后再仔细体会这些画面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涵。这样阅读,则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增强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如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先引导学生从字面上弄懂诗句含意,再引导学生借助字面,借助生活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展现出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自然景象来,在这广阔的图景中,诗人伫立于黄鹤楼头,远眺“孤帆”渐行渐远,直到其影子在蓝天的尽头慢慢消失,最后只见浩渺之江水向天际流去。进而通过这一画面想到诗人目送友人时间之长,体味到就在这长久的凝望中,饱含着诗人对朋友无限的眷恋之情。
三要思考分析,善于质疑问难。质疑是创造性阅读的重要表现,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善于质疑问难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阅读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养成寻根究底的良好习惯。如对课文中的一些词句的特殊用法、深层含义,对教师讲解后尚未理解透彻的内容,乃至对课本中的一些注释条文等,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进而引导他们去阅读课文的相关内容,去查阅资料,进而分析讨论,以达到自我释疑、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如果学生能对名家作品进行质疑和批评,对教师见解提出意见或建议,那就表明他们的阅读具有了创造性,表明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他们的阅读个性有所增强。
四要学以致用,进行写作实践。阅读的目的在于运用,创造性阅读的最后一个环节当是写作实践。通过写作实践可以促读促悟,掌握其写作技巧,达到消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及培养能力的目的。写作实践可依据所读文章的内容特点,从仿写、改写、续写、扩写、缩写等几方面去进行指导,使之化知为能,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