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完整、准确、逻辑严密的学科,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来不得半点的粗心和马虎,更不能投机取巧、弄虚作假。随着当今社会创新教育的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主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大多教师每天所思考和面对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积极追求、勇于探索,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己任,还要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协作,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教给学生善于思维的习惯,
让学生去体会和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这里,肤浅谈点个人看法,敬请同仁指点。
一、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重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学生在能力类型、能力发展水平和能力发展时间的早晚都存有很大差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避免“一刀切”的做法,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对于能力强,智力水平高的学生要求要高一些,可采用加速教育,如增加作业难度,安排班级事务管理,适时跳级等。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则不能用高标准要求他们,而是要对他们低要求,减少作业量和作业难度,使其打牢基础,对他们要耐心教育,热情辅导,不歧视,多鼓励,少批评,增强其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倡导学生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另一方面要多采用适合儿童特点的形式和方法,讲明道理,严格训练,长期培养,指导学生如何去听,如何完成作业,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和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皆有自己各自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通过不间断地、反复地严格要求和训练,使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按要求去学和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随着当今小学生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教育环境的改善,学习活动不断增强以及社会接触层面的渐渐增多,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媒介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智力发育,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小学教师,首先要根据当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采取有效的措施,教育好这些可塑性极强的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些打折物品出一道题来让学生动脑思考,给学生描述说星期天老师在某超市看见一件很漂亮的上衣,衣服上的原来标价是320元,因商家搞促销活动打“8.5折”优惠处理,老师想买这件衣服,可身上只带了280元钱,请同学们帮助老师算算,老师带的钱够不够?如果够的话,又还能剩多少?顿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都在埋头计算,唯怕自己落后。这时,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疑虑”进行点拨,自然会起到水到渠成、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三、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就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他们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课堂教学要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为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其探讨思维的课堂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要充分提供并且引导学生列举学习材料,设计开放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操作体验出各种形体的特征,丰富其感性认识,尊重其个性发展,以便更有利于强化其富有个性的学习行为。
综以上三点所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目标的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机会。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试、自我选择、自我提高,积极主动地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让学生在数学自主探究的空间里翱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