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斯多惠说:“任何真正的教学都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给予学生教育。”这句话明确指出在教学中,不但要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品德,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做人。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渗透呢?那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质疑讨论,达到以讨悟德。 联系实际,进行“行为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生活脚步的不断加快,人民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而孩子们的思想也随之变化,而且非常活跃。为了使他们得到正确的引思,分辨是非,懂得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就要在语文教学中联系他们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进行行为讨论,让他们从中领悟思想品德的真谛。
例如我在上《劳动最有滋味》一课时,提前一天让他们回家帮家里作家务。第二天上课,先让他们默读课文,找出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的句子,然后联系自己昨天做家务劳动的体会,进行讨论。这样不但使学生的思路打开了,而且使他们的话闸子也打开了。通过大家切身体会,懂得了参加劳动的乐趣,并且也更深一层地理解了父母的辛劳,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一颗种子,要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这样才会使自己更好地成为新世纪的新一代接班人。
二、创设情景,进行“情景讨论”。
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描绘情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心投入语言文字之中,而且能在描绘情景要同讨论结合起来,这样,所描绘的情景画面才能生动鲜明,才能使学生思想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李老师用哀惋的语调描绘情景:“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随后问:“‘非常幸福’该是愉快的感情,‘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是赞美的语言,为什么老师反而读得低沉了,轻了,慢了?”老师重在描绘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感情。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非动感情不可,进而让他们边思考,边讨论。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让学生受到熏陶得到感染,潜移默化,从而使大家都沉浸在悲哀的氛围中思想上受到了感化。再如上《白杨》这篇课文,老师在黑板贴上了一幅茫茫的戈壁图画,结合课文内容,让同学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然后让学生讨论:白杨树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是怎样生长的?通过学生热烈的讨论,从而知道了白杨树的生长情况,再进一步让学生讨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的含义。这样,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让孩子们不但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别人,而且从别人的讨论中受到了思想教育,自觉地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拓展思维,进行“联想讨论”。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联想训练,既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凭借语言文字,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联想,领略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也会受到很好的情感熏陶,获得净化心灵的功效。
例如,上《蝙蝠和雷达》一课中,让学生思考:善于在夜间飞行的蝙蝠靠的是什么,飞机夜航又靠的是什么?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然后讨论。学生通过联想知道:蝙蝠靠的是耳朵,而飞机靠的是雷达,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它和飞机是密不可分的。这样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加深了理解,让学生通过“联————讨”的训练,从课文中深刻领悟到,创造往往是从身边的事物吸取灵感,进行发明的,从而受到一次“良好的科学技术”的教育。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贴标签式”生硬地进行思想教育,而且要在讨论中有机地渗透思想,才能表达预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