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为美术教学拓宽了思路,也为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农村有广阔的农田,清清的小河,幽幽的树林,弯弯的小路,丰富的自色彩,淳朴的民风民俗,这都为农村的美术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资源。作为新型的农村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地理优势,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学会利用,适时的增设弹性课程。我就结合我校地处农村山区的自身特点,增加了一些户外写生课、工艺制作课以及风俗绘画课。
一、将农村自然风光融于写生教学
在户外写生课上,我增设了《我爱家乡美》这一单元。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对孩子来说永远有着新鲜而神奇的魅力。让农村的孩子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美,发现美,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表现力。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去写生春播的劳动情景,田野里到处是犁田的农机和劳作的农民,和煦的阳光照得嫩草闪着亮光。当时就听到学生发出阵阵的赞叹声!的确,眼前的景象都是平时他们所忽略的,当他们真正置身其中时,才真正领略到的大自然的美丽!我因势利导,让他们仔细观察,看看家乡美在哪里。大家细心观察了一阵子后,就你一言我一句,纷纷说出了自己对家乡美的感受,这是在课堂里没有办法看到学到的,也是城里的孩子想都想不出来的。于是,我就从色彩、构图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表现,没有太多的技法,也没有太多的限制,学生天马行空,大胆创作,把自己对自然的美,对生活的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纸上,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农耕图便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这样的写生活动,既增加了学生的阅历,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用心体验的事物画出来才有血有肉,有情感。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这样的写生课,是发展学生的绘画水平所必不可少的。
二.将农作物材料运用于工艺制作
工艺美术教学对农村学校来说更具优越性。随处可见的各种树叶,不同形状的瓜子壳,玉米皮,稻草,野草以及各种农作物的种子,瓜果,蔬菜等都是工艺美术教学的资源。它们经过老师巧妙构思,精心制作,都能变成一件件富有情趣的工艺品。在工艺制作课的设计中,我也充分发挥了农村学校的优势,制订了《田里庄稼都是宝》的单元。例如《奇妙的豆子》一课,我让学生把家里种的各种豆子拿来进行创作。有红豆,绿豆,黑豆,扁豆等等,大小各异,色彩纷呈。这些平时他们不会正眼去看的东西,拿在课堂上仔细研究,竟然也能发现它们蕴涵着美。自然的纹路,饱满的色泽,可爱的形态一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又出示了范画,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普通的豆子还有这样的用处!个个都磨拳擦掌,跃跃欲试了。我就介绍了切割,粘贴的方法,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做了起来。虽然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但学生更能发挥想象。不一会儿,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就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在作业展评时,大家更是讨论热烈,把自己的想法、做法都进行交流,整堂课就在愉悦热烈的气氛里圆满完成了。
有时候身边最容易被忽略的东西,往往会制作出别具特色的美术作品来。这些自然材料、田园作物的充分利用,在丰富了农村校园文化的同时,也为农村美术教学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三,将农家风情融于绘画创作
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农家人自娱自乐,表现出农民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如农家庆贺节日,他们有自己的方式: 节俭的农民杀鸡宰鸭,走乡邻,访亲友,逛庙会……农家的节日,不仅有劳动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家特色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不同的时节,农民有不同的庆贺方法。如端午节包粽子,元宵节放焰火,挂灯笼……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陶冶了个性和情操,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为美术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我在课上也多次利用农家文化,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创作,让他们画出自己平时的生活,画出自己内心对农家的感受。由于是有感而发,学生的作品中流露出了丰富的农家情感。在美术教学中,我立足于生活,扎根于农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事物的美,并教会他们如何从农村丰富的绘画土壤中汲取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艺术的海洋里自由驰骋!
当今的农村美术教育,早已是丰富多彩,不可同日而语。 农村美术教学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乡土资源,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怎样与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相接轨,从而把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这对每一位美术教师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只要我们抓住身边的美好事物,发挥农村独特的自然优势,必将使农村的美术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