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许多学生在考试时,感觉考得还不错,但发下试卷时,分数却很不理想。这就是我们老师经常给学生下的一个结论,“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就其原因,我认为是学生在运算能力上有一定欠缺。
二、问题的分析
我结合我校实际,为了能掌握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先不向学生声明,连续三周对学生的练习、作业、测试中出现运算能力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归类,出错题型按该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来划分,
我采用“双管齐下”的方式了解:一方面是老师对每一处错误的分析意见;另一方面是学生自己找错误原因,然后通过面批订正的错题、个人谈心等多渠道了解他们自己的看法。最后收集、汇总得出出错原因大致集中以下三方面:(1)由于受不良学习习惯(粗心、懒惰、注意力不集中等)支配,造成算错(算错是指采用的运算方法正确,只是运算过程中粗心而出现错误),此类错误大致占4成。(2)审题不仔细造成错算(错算指采用不正确的运算方法,包括错误理解题意,急于求成,单位未统一、用错公式或未挖掘题意中的隐含条件,导致错误运算),此类错误占5成。(3)笔误造成错误,草稿上已求出正确答案,但不知书写时却为何写错了,此类错误大致占1成。
三、问题的解决
第一、介绍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工具,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列举学生身边的有关切感、可接受性事例,告诉学生既然数学有那么广的运用价值,我们不能不学数学,不能不学好数学。数学学科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严谨性,要想学好数学应具备那些能力呢?根据初中数学教学目的(或中考说明)中规定的应具备的各种能力,重点突出运算能力,并列举达到何种程度,使他们有一种感性的认识。通过比较认识到差距,从而激起上进心,促使直追。
第二、运算错误实质就是计算准确率不高,出错原因主要是心理性的问题,即不是知识未掌握,而是心理素质方面的原因。解题时,心理状态极度松懈;对自己的思维状态不知,失去了监控自己思维松懈的能力,不知不觉地把思维纳入了定势的轨道,这是导致算错、错算的主要原因。因为学生的自知力、自控力普遍较差,思维习惯不良,所以在每次练习、测练前我都强调“计算仔细、审题仔细”(简称“双仔细”)几遍,等到他们有些习惯,可只强调一遍或只要暗示“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他们能顺口答出“双仔细”,此时他们松懈的心态随之调整,形成良好的思维状态。只要审题时,排除外界干扰,认真、仔细,注意力专注于解题,这样错误率就会大大降低。
第三、在学习过程中,常遇到学生们一错再错的现象。究其原因,多数是由于在学习中不求甚解,不注意总结积累所致,换言之,错误印象不深刻,先入为主,没有治好病“根”。因此,我建议每一位学生都要准备一本错题集,专门记录每次作业或测试中做错的师目。不仅记录错误的解题过程,而且在旁边写出出错的原因及今后改正的措施,并加以订正,这样对错误加深了印象,使自己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在平时复习时重点看曾经出错的题目,针对解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再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原因,脑海里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避免做题错之再三的现象。实践证明,自编一本“错题集”是避免做题一错再错的最好方法。
第四、培养学生的反思、自查能力。正所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列宁语),错误有使人倒霉的一面,同时也有使人取得经验教训的一面。只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到出错的根源,提高了自觉性,就有可能避免出更大的错误,甚至比没有犯过错误的人取得更多的实战经验,具有更强的“免疫力”,牢记教训,以此为戒,不再重蹈覆辙。数学教学中重视错误的意义正在于此,改错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集体改错,在演算教学中,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把学生极易出错的地方与典型错误适时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识别或互相争论,引起认知上的“冲突”,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矫正错误,以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另一种是个人改错,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变式训练,暗示学生解后“反思”,自找错因,寻求正确答案,提高自查能力。此两种方式极易引起学生注意,刺激强烈,印象深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地知错、改错、防错能力,最终提高数学思维品质。
第五、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自我超越。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我们要引导学生竞争,让学生在竞争中取胜而自豪,同时也让学生在竞争中取胜后奋力拼搏,竞争激励上进。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组织抢答竞赛,这样不仅能活跃气氛,提高课堂效果,而且能训练学生准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很大,有些个体间根本不能进行互相竞争,此时不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竞争。自我竞争顾名思义,就是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竞争,进行自我挑战,实现超越自我,每当学生看到自己的错误渐渐减少,成绩不断进步时,就会产生成功的体验,有一种成就感。此时,教师加以鼓励和指导,他们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到自我竞争中,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总之,运算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简便快速的方法,它的提高是建立在反复,大量的练习中的,尽管这个过程是枯燥的,但是我相信,只要练习量,练习时间搭配合理,选题准确,学生将会从中获益匪浅,运算能力的提高也不会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