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在学校共有的表现是:语言表达能力差,知识贫乏,学习成绩不尽从意,厌学,压抑或个性活泼有余,调皮捣蛋又屡教不改……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帮助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使他们茁壮成长,是每个教师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有了深深的体会:
一、采取情感倾斜,走过弱势心灵
“亲其师,信其道”,要真正走进弱势心灵,必须从建立感情入手,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来对待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素质教育下的办学理念时时提醒着我:“每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规格。”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当我们脱下“有色眼镜”自然而然把“弱势群体”当朋友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语教育也乐于接受,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各种行为,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舟就会驶向成功的港湾。
二、点燃理想之灯,唤起自信之心。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不可否认,大多数学困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饱受冷潮热讽和唇齿相讥,感受不到爱的温暖,融入不了集体的怀抱,他们可怜的一点自尊、自信在这种冷漠、孤寂、无爱的环境中早已荡然无存,学习无兴趣,人生无目标,公然对抗教师的消极行为也时常发生,这要求教育者在批评引导的同时,把更多的关心洒在他们的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灵魂的搏斗”,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让即将熄灭的自信之灯重新点燃。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我们班有个男生,性格比较反叛,班主任说什么他都不乐意,班干部做什么他都认为不对!但是这个学生爱踢足球,口才和反应能力都很不错,出黑板报也是个人才,有一次我们班与兄弟班踢足球,结果我们班以3:2胜了,其中有两个球是他进的,当晚就找他出来谈话,首先我就赞扬他今天在足球场上表现如何积极英勇,关键时刻连下两城,为班级的胜利奠下了坚实的基础,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之后我又跟他聊荷兰全攻全守足球,巴西的艺术足球,聊到足球他特别来劲,聊完足球我发现他的脸止已经露出了春天般的微笑,我又跟他回顾在主题班会上他如何舌战群雄,面不改色心不跳,大力表扬他出的黑板报如何的别具一格,赞扬完后我发现他的欢乐溢于言表,此时我看准时机话题突然一转:“但是你有没有好好想过,你在班上那么有才干却没有一个人选你当班干部,你有没有冷静的思考过为什么?”然后我跟他一一分析原因,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是点点头,到了后来他自己主动表态,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跟他出来长谈了一次,慢慢的我发现这个学生在学习态度及与同学相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期中考试后他第一个跑到办公室来问自己的成绩。新学期我起用该同学做班干部,干得很出色,而且曾经有一次考试进入过全年级前十名。
三、运用激励机制,体会成功的快乐
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由于学困生过去是经常失败、屡遭挫折的,他们大多存在着自卑心理,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只用批评指责的办法,他们是难以做到心服口服的,讽刺挖苦,责难体罚,是“征服”不了学生的,有时会造成反抗,使师生积怨越来越深。而老师真诚的爱,经常性的鼓励,对于一向生活在“暗淡无光”环境中的“弱势群体棕种需求犹为强烈——他们一样能产生心理愉悦,一样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一次,学校颁发“文明班级”奖,我并没有让班长代表班级上台领奖,而是让一个“差生”林某代表班级上台领奖。他感到很惊讶,自言自语地说:“老师,怎么让我上台去领奖呢?”我笑着对他说:“你怎么不行呢?你是班级的一员,班级取得成绩,也有你的一份功劳吧!”听了我的话,林某同学高兴地上台领奖。从此,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对班级的工作非常热心。我就让他发挥特长,负责班级的饮水机、投影仪等维护,受到了师生的好评。”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他又有了反复。上课随意讲话,不完成作业。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与他谈天,肯定了他的成绩,并严肃地指出他存在的毛病,告戒他做一件好事容易,但贵在坚持做好事,只有各方面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我的批评教育下,他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愧疚,并认真改正,不久,又重新获得同学们的信任,他也真的变的好起来了。他的母亲高兴地对我说:“陈老师,太感谢您了,我的孩子有希望了”。实践证明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温柔胜于强力,成功的背后是激励”,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是一种费力小而见效大的好办法。
四、综合分析调查,注重有效方法
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我感觉“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要仔细认真地去分析“不一样”的原因。其实导致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校、教师、家庭及社会方面的客观原因。尤其不少家长教师只关心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看重的只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多方面、全方位的教育、评价学生。一旦学生受到环境的不良熏染或几次考试成绩落后时,他们缺乏对学生进行正确、耐心的教育和心理疏导。这些学生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逐渐失去进取动力,丧失学习信心而沦为学困生。应当指出,在智力因素无重大差异的情况下,一个学生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差异,既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也有可能分化为学困生,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引导教育的同时,要科学分析、因人而异;要刚柔相济、良药苦口;要和风细雨小桥流水;要有的放矢、综合治理,切忌简单粗暴、武断鲁莽。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很难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它需要我们探索和总结,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