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能充分、巧妙利用学具教学,就能提高课堂效率。而引导学生使用学具是学好数学,提高学生学习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学具 实践 课堂效率
一、合理使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应多为学生创设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运用操作材料,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规律,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退位减法:53-7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动手的过程中进行体会:3根散棒不够拿时可以从整捆中拿,从而得出个位不够减法时,可以到十位上借“1”。这样使学生在自主操作中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在深刻理解算理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再如:在学习《图形的拼组》时,我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独立探索规律、并与他人合作交流。用学具中的各种图形拼一拼、折一折,以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三角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等等。这样学生利用学具探索出其中的知识 ,即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合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传统的教学大多是在教师教学生学,忽视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核能力,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展。而利用学具操作,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后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述说独到的看法。例如,在学习了“米、厘米的认识”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开展“米尺的作用有多大”的活动:测量自己的用品,包括课桌、文具、书本;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阳台、房间等的长宽高;观察家里人什么时候用到米尺;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知识时刻发生和运用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合理运用学具,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直观演示、学具操作等活动,为学生形成抽象的概念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在直观操作之后,学生在头脑中以形成了一定的表象,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整理和复述,通过口头语言训练进行表象整理加工,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 的认识”时,我发给学生六张纸片(图略),让学生先数数六个图形边的条数和角的个数;归纳出它们的共同 点(都是四边形)。再用直尺量量每条边的长度,看谁先指出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菱形和正方形)。接下来 再让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这两个图形的角,找出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来。这时,再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今 天要学习的“正方形”。之后,我又发给学生几张大小不等的正方形纸片,让学生数一数(边数),量一量( 边长),比一比(角)。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特征。这样,把“正方形”放到“四边形”的整体 中去认识,分层揭示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参与了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学生概括起来言之有物,思路清晰, 逻辑性强。
四、合理借用学具,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程标准》中指出“交流、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使学生在操作中,互相交流、合作、整合学习收获,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系统,增强学生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教师提前为每个小组配备了充足的实验材料,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时,大胆放手,分组活动,这样各小组通过充分的实验讨论,找到了各种计算体积的方法:(1)将圆柱体橡皮泥投入盛有水的量杯中,求出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就是圆柱体的体积。(2)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跟原来同样高度的长方体,求出长方体的体积,也就是圆柱体的体积。(3)利用学具将圆柱体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求出体积……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急于向学生解释,而是放手让学生去辩论、思考,一起总结出求圆柱体体积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得到了多种反馈信息,在激烈的探讨活动中相互交流材料,达到了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成功共享,极大的促进了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五、活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学具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满激情、积极主动的学习。如:学生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学生用梯形学具自己动手,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可以用一个梯形,-亲自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进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小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模仿,什么都喜欢动手试试看,教学时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多使用学具,投其所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把数学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实物,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进而形成了良好的牢固的认知结构。
总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则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所以我们要重视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通过操作和实践,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