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 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使学生想做学习的主人, 才能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主体 个性 体验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对于教育对象——学生的认识,经历了 一个由模糊到明确的认识过程。其间遇到了不少问题,也存在许多困惑,这些促使我对教学实践引起了一些思考。
在所任课的其中一个班学习《背影》这篇课文时,我是按照规范的教学模式进行的,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具体分析。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 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动词所包含的人物思想感情,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能否替换等等。但是,学生学起来并不认为这篇名作精彩,讲到这段内容,学生还觉得很好玩,很可笑,甚至认为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样的小事,实在不值一提。作为语文教师,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当作重要任务完成,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学生却并不喜欢,他们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这篇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后来,在另一个班换了一种教法:我先谈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父母在我小学直到大学学习及择业等重大问题上对我的支持和鼓励。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次教学中,学生非常激动,发言十分踊跃。更令人感动的是,还有学生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不但不笑,而且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非常投入。在这样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分析了文章的语言,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合。
《背影》一课的两种教法所带来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不禁引起了我对此次教学的思考:在教学中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教师把学生仅仅看作学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而学生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思想、情感、心理、个性等或是被忽略,或是被置于次要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缺乏“人”的互爱与互信,缺乏民主的、融洽的教育气氛。 但是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看待学生。现代社会更注重的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人,确认学生作为“人”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的认知活动(学习活动),绝不仅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绝不仅仅是局部的、 孤立的、某一方面的活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有行为的人全身心都参与和投入的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其次才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才是教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学生的认知活动也只有在首先成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活动的时候,才能够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正像前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的:“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反思自己教《背影》一课的得与失,第二种教法之所以成功,绝不仅仅是引学生入境、激发学习兴趣的问题,而是把学生首先作为一个学习的主体来进行语文教学。虽然表面看来,学生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所学语言文字没有直接联系,然而学生在动情之后,他和父母的生活经历、他对父母的感受认识——这些个性体验都被调动了出来,同他学习语言的认知活动融会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时候,学生已经不是单纯在学习语言文字,而是再一次地体验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学生的学习被融入体验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的过程之中,学生怎能不爱学呢?又怎能不印象深刻呢?
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就必然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使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语言文字,而呈现出开放的状态。凡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有利于学习语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因素,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情感心理等因素,都应进入教师的视线之内,并被有机、巧妙地贯穿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之中,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契机或材料。于是语文课不再是如学生所说的从小学到现在一尘不变的、单一的文章阅读课,也不再是令学生厌烦的、枯燥乏味的语言分析课,而是丰富生动、充满活力的语文课。
新的学生观使我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把握和调控。有了明确的学生观,我在教学中,不再只看到学生的眼前利益,而是更重视学生的主体的发展。
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就必然要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必然要着眼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能动、创造的学习,并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促进和发展。作为“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机械、被动的学习,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必然是在学生主观意志的作用下才可能实现。教师必须清醒地看到,教师的精彩讲解、深入启发,都只有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我需要的时候,才能使学生开始学习过程 。因此,教师不管教什么内容,都必须在“转化”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把教师的教最终转化为学 生主动的学,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行动。这样,在语文教学中着眼点立足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上:学生是不是在进行自主的、有创造性的学习?学生的潜能是不是得到发挥?学生的个性是不是得到展示?学生的价值能不能得到实现?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同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始终不能忘记自己“平等中的首席”的这一角色。学生在思想上犯了错误、学习上遇到困难、心理上有了麻烦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能洞悉这一切,并且给予学生帮助 。
教育观的核心是学生观,如何看待学生,如何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时代发展对每个教 师提出的最为重要的问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