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图四 表一中数据代入程序运行结果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通过 表一、表二两组实验测量结果可知,相位差 =2π比 =π要接近光速的公认值,这是由于前者在示波器里面的图像更能够精确的达到实验要求的完全重合。
5.2 通过表一、表三两组实验测量结果可知,频率F=50.040MHz比F=49.364MHz更接近光速的公认值,这是由于仪器自身的运行原理所导致的频率在F=50.040MHz附近将会使测量更加准确。
5.3 通过查询资料可知,光在真空与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有一定的差异,查得

式中:

而




。
则

,则三组测量光速结果分别为

。可见,修正后的实验结果中当相位差为2π、光程差等于光拍的波长时最接近公认值。
6. 实验感悟6.1 观察远程光的光拍信号波形是否与近程光的幅度相等,如不相等,可调节最后一个半反镜的倾角,以改变远程光进入接收器的光通量,使两波形的幅度相等(若远程光因发散强度太小,必要时还可在接收器外的光路上加一个会聚透镜,将远程光会聚起来入射到接收器)。
6.2在调解时,要求滑块A,B在滑动时,光线应该固定在两滑块的中心某一位置,这就是要通过调节各透镜来达到效果,调解时可以把两滑块放至平板最右端,然后调节透镜使光线达到滑块的中心位置,然后再缓慢向左移动滑块,看光线是否移动,这样调解时相对要比把滑块放在左端容易。
6.3 调节各个透镜的螺旋时,应缓慢。因为透镜上的螺旋的细小变化对光路的影响都非常大。
6.4 实验要求内,外光线都要通过光电接收器通过中心小孔,内光路调节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外光路则不宜调节,若通过调节透镜外光线仍无法完整的通过,可以适当调节滑块的高度来达到要求。
6.5 从实验结果可以发现频率对实验数据有点影响,而且可以从数据中看出随着频率的增大有细小的增大,两正弦波整合的位置也相对右移。因为千分尺的长度一定,所以频率一定要求在一个范围里波动。
6.6 本实验调节时比较繁琐,需要耐心和细心,千万不能半途而费,而且要调节两滑块使其图像更加的清楚,方便读数。
6.7 在移动滑块时,在一段距离内(x1-x2)两列波都完全重合在一起从而影响数据记录,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示波器相对精确度不足,以至在两列波在稍小于2π或大于2π时,就已经重合,图像不能准确的反映两列波的情况。这样读数可以取这段距离的中点(即x1+x2/2)这样就可以相对的减少误差。
6.8 本实验因为测量的用的是卷尺和目测,而且还有半反射镜的光程差的计算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偶然误差,最合理的坚决方法就是多测几组来减少偶然误差。
参考文献1.高学颜等,近代物理实验,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2.刘书声等,现代光学手册,北京出版社,1993
3.林木欣等,近代物理实验,科学出版社,1999
4.吴思诚等,近代物理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5.曹尔等主编,近代物理实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6.吴思诚、王祖铨主编,近代物理实验(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