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时下,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在这股春风的吹拂下,举国上下、华夏神州好象一夜之间都完成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孰不知种种奇怪的现象依然存在,“穿老鞋走新路”“旧瓶装新酒”的所谓改观大有市场。难道说素质教育就应该这样?难道说中国教育走入了又一个“怪圈”?
君不闻,新的“读书无用论”正悄然兴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有增无减,甚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有的光当和尚不撞钟;君不见,学生的书包是越背越沉,学习的负担是越来越重,作业是愈来愈多,天天忙于应付,应接不暇,毫无快乐可言。为了自己的所谓“梦想”,痛苦地挣扎在“三点一线”上,“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真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境界之高矣。怪不得有人就这样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试想,这样的教育造就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的又是什么样的精英呢?我记得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就曾经呼吁要铸造教育的精品。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的一种期望,也是对社会的负责任,更是国家、民族的大幸事。
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快乐还给孩子,让孩子终生幸福,这应该才是教育的真谛。也不知从何时起,加班加点成了教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成了某些人孜孜一求的金科玉律,片面追求升学率也成了校长们耿耿于怀的魔法咒,仿佛学生考进大学,教育也就圆满了。还美其名曰“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孰不知,学生在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冲击“象牙塔”的同时,也失去了他一生最美好的东西———那就是青春的快乐,或许,有的人终生都不再快乐。试想,人生都不快乐了,再高的学历,再出名的大学又值几何?我仿佛在瞬间明了了古人为何要隐居,为何要寻找那“世外桃源”了,我也知晓了当年的比尔.盖茨为何从哈佛退学而进军电脑行业了,我想,他们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
素质教育的本义应该是给学生减负,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各方面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的合格建设者,为他们一生的幸福与快乐奠定坚实的根基。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兴旺,民族才能振兴,社会才能进步,个人才会幸福。也就是说教育要回归,还它本来的面目,否则,教育真的要出现危机。到那时,我们所犯下的错误就不仅仅是“造就”了多少“书呆子”,而是贻误了一代人的成长与成才,延误了中国的发展进程,我们从事教育的就成了千古罪人。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哈佛大学为什么把能提出问题的学生看作最优秀的学生,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世界一流名校为何能培养出那么多的优秀人才。因此,才有了那句让无数人耳熟能详的名言: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当然,我们的素质教育才刚刚起步,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悬而未决,还需要加以时日,特别是机制的问题操作起来可能会更复杂一些,我们还要等待,还要努力去探讨、去思索。但理念的问题必须尽快转变。这是最为关键的。须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往往决定着行动的方向,预示着成功的因子。记得以前看过的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有关教育的一篇文章,里面说:在中国,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孩子放学回来,当父母的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考”了多少分?考好了高兴得无所适从,不知怎样满足孩子的要求;考砸了那就是一场激烈的家庭暴力,轻则是男女“单打”,重则是“男女混合双打”。而在同样地处东方的日本,父母问的第一句话则是你今天向老师“问”了几个问题?这足以说明教育理念的反差,也给我们敲响了转变教育理念的警钟。再看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我们就更加望尘莫及:英国中小学早晨9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美国小学2年级就写论文,其水平相当于我国高中2年级的学生。当然,我写这些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提醒我们自己要心怀祖国,放眼天下,借鉴人家成功的经验,博采天下之长,为我所用,从而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总之,教育不是神话,可我们能够创造神话;教育不是奇迹,可我们能够创造奇迹;教育不是梦想,可我们能够孵化梦想;教育不是万能的主宰,可我们能够主宰教育的命运。
主要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
2.《山东教育》
3.《演讲与口才》
4.《教育艺术》
关键词:危机,怪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