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的创造出条件,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交流学生读书的心得体会。据此,我们不仅要做好学生课堂阅读的指导,还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外的阅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的教学富有活力,进一步开放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开放性;构建
一、引言小学生的学习是使以后学习的基础,其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未来的学习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是一门必修课,是学习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其开放性的教学就是充分的利用和开发语文教学的资源,加强其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充分的发挥其工具作用,运用到其他学科学习之中。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单纯的教会学生识字能力,而且常用的方式便是死记硬背。要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小学语文课堂就要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位置,树立其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活跃课堂,最终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建立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必要前提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运用到学习之中就是一定要做好准备,否则的话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在语文的课堂中就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好课文的预习,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至于一头雾水。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狼牙山五壮士》的学习,我在本课教学之前就布置给学生预习的任务,让他们去通过上网、收看电视或者咨询父母等方法来对课文的背景和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了解到了《狼牙上五壮士》讲述了抗日战争使其,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的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基于此简单的认识,通过老师进一步讲解来使学生对课文的背景和狼牙上五壮士的英勇精神有进一步的认识,渲染学生的思想感情,然后进行激情的朗读,学生们深深的被五壮士的崇高精神所感染。此时学生们就有了“不吐不快”的感情,老师抓住时机来对课文进行深层的分析,加深学生的知识掌握。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较为积极的带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使他们在讨论之中掌握课文的要点和难点,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的目标就很容易得=得以实现。因此,开放性教学的前提就是使学生学会预习,通过信息的大量搜集,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促进开放性课堂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课堂开放的基础课文要多读才能理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的语言要熟读才能被吸收,光理解,不熟读,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叶老说:“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了他的思想感情。”如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首先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学习,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要求他们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词,仔细体会重点词义,并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学之后再让他们进行汇报:你学习的是哪些内容?你用的是什么方法?结果发现各人学习的内容不尽相同,用的方法也各不一样;有看图想象法,有分组讨论法,还有朗读体会法。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画的重点词,并说出自己从重点词中体会出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最后再让学生练习评议,指出优点与不足,并反复练读__反复评议。通过这一训练,学生不仅自己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学会了朗读。真正做到了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可见,以读为主,促进读中感悟,是奠定语文课堂开放的坚实基础。
四、把握时机实现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疑问是引导学生不断进行主动探究的基础,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从阅读到领悟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发现未知领域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对已知知识的把握来进行提问,问题的提出一定要难度适当,且具有吸引力,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去主动的讨论问题,寻找答案。例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先引导学生进入双龙洞之后的内容,有的学生就发生了疑问,双龙洞是一个内东,只有一个狭窄的空隙,游客对其游览的时候是由里面的工作人员通过绳索拉进去的,但是工作人员是怎么进去的呢?这个疑问的提出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我便在此时也向同学们发出疑问:“里面的工作人员是怎么进入洞内的呢?”让同学们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是躺在小船上被推进去的,有的说是直接在水中钻进去的等等。又有同学发出疑问,作者为什么不把工人进洞的环节描述清楚呢?这又引回了学生对教材设计的探讨,此时老师及时的引导指出作者写作的目的和中心思想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对问题的疑问进行引导,激起他们的兴趣,形成全体的讨论。然后把学生的思维方向巧妙地引到文章的选材上来。所以说,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质疑,是实现语文课开放的最佳时机。
五、生成语文课堂开放的手段从学生认知活动的整体看,每堂课的学习终点,应当同时又是新认知活动的起点。为此,教师应该注意学生从课堂获取的知识,在课外的延伸和拓宽,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开放性学习格局,这样教师往往在课末作些拓宽延伸的铺垫指导,使学生更能把课内获取的知识应用到课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后,学生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知道植树造林就是保护自己的环境。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又由植树造林进一步延伸到环境保护,因而追问到“在保护环境方面,你们的心愿是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我的心愿是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有的学生说:“我想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环保的重要性”……这时适时总结:“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共同心愿。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使我们的天空更蓝,地球更美。”这样的拓展延伸,大大地激活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有力地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因此,拓展延伸,是生成语文课堂开放的有效手段。
六、结语小学语文的教学时期是对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的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本着素质教育的方向,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勇敢的进行创新教学,促进开放性课堂的形成。
参考文献:[1]陶霞鹰.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4)
[2]李勋根.构建开放的小学语文课堂之我见[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4)
[3]赵春霞.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开放式”评价的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3)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