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有不少小学生害怕作文,诸如“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 ”、“作文作文,憋死小人”之类的口头禅在校园内外随处可拾。小学生害怕作文,应付老师的作文作业,笔者认为,很大因素在于他们对作文不感兴趣。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如果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不会当成负担,相反还会乐此不疲。笔者认为,结合时代特色,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制造情景体验、引导观察细节、巧设作文命题、展开积极评价,引发心灵共鸣、启发思想风暴、诱导倾诉渴望、鼓励创作热情,更新其作文观念,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作文贵在感情真挚,能表达自身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篇好的作文应是学生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的体验。然而,许多小学生写作上最大的障碍正是“无米下锅”,缺乏体验。体验,顾名思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的切身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讲,亲身经历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
制造作文情境,是为诱发学生体验,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等特点,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使它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刺激信息,构成学生审美感知的表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情绪波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从而产生作文灵感和表达的愿望。
二、观察生活细节 启发思想风暴
小语大纲对小学生作文文种的要求主要是写好记叙文。笔者认为,记叙文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注重细节描写,而许多“小人”之所以会“憋死”,恰恰是“死”在细节上。小学生记叙文在细节上难以展开描写,很大因素是对生活细节缺乏观察,有时候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文而补做的事后回想,但往往已经时过境迁,对细节印象已经模糊不清。此时对待作文,只好瞎编胡造应付了事。
对生活细节的观察需要方法。小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缺乏观察、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技巧。在低年级的学生中,教师应重视指导其观察色彩、形状及观察的方法。如观察的顺序可以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由景物到人物或由人物到景物,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在高年级,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大自然、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艺术作品,从中培养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小学生一旦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那么提及生活的细节便不需再辛苦地“挤牙膏”而是文思泉涌了。
三、巧设作文命题 诱导倾诉渴望
有真情实感是对一篇文章内容的起码要求。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阅读兴趣、个性爱好、理解能力、语文程度等的差异,许多小学生可能对教师的某些作文命题缺乏真情实感而无物可写,因此,在作文中存在瞎编乱造、言不由衷的现象。
巧设作文命题,关键是尊重、理解学生,让他们畅所欲“写”。试想如果学生在下笔前对所命的作文题有充分的体验和感受,其潜意识里有表达的欲望,那么对教师命题内容的兴趣就能迁移到写作上来。如刚开学,可让学生写《自我介绍》、《我的同桌》…… 学生与家长相处了十几年,可让学生写《我的母亲》、《父爱》……还可以让学生写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等等。
四、展开积极评价 鼓励创作热情
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而学生潜能的发挥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紧密联系的。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是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因素。小学生写作文只是初学初练,他们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有缺点、毛病是很正常的。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充分挖掘学生习作中值得肯定的部分。批改作文时坚持多就少改、多批少改,讲评作文时以鼓励为主,尽量多肯定,特别是对于一些作文较差的学生,有时要不惜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小到哪怕只是几个词用得较好,也在旁边批上积极肯定的评语,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在作文中体验到收获和喜悦,看到自己作文成功的希望,树立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稳定写作的兴趣。
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积极评价还需要在评语中下功夫。如对程度较差的同学可以这样鼓励:“心里想说什么,你就写什么,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办得到。”“老师觉得,你这一次作文比上一次作文写得好多了。”对程度较好的同学可以这样赞扬:“我想,在你的心中一定有一汪清澈的池水、一群活泼的小鱼。你的文章就像那池水和小鱼一样可爱。”小学生也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的。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如果用一种商榷式的评语,他们更易于接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趣——作文教学的利器。作为一名小语教师,抓住小学生的特点,结合时代特色,把教学和生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体验到收获和喜悦,稳定写作的兴趣,是更新小学生作文观念,提高其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