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在小学阶段,老师是十分重视识字教学的,总是花相当长的时间,一字一字的认真教。可是听写时写不对的情况时有发生;学过的常用字运用情况更让人担心,要么多笔少画,要么写成别字。矫正小学生的错别字成了语文老师特别关注的事之一。本文简单阐述了培养学生正确书写、运用汉字能力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错别字成因分析 采取措施 研究所得
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老师对识字教学都十分的重视,在上面也没少花时间,总是一字一字的认真地教。可是学生写起来往往要么多笔少画,要么写成别字。特别是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错别字量也随之猛增。错别字的存在,不仅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而且对学生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带来极大的障碍。有效矫正学生错别字,规范汉字地书写,每个语文老师都责无旁贷。
理论研究告诉我们,识字要求学习者既具备准确而完整的知觉,牢固的记忆,还要具备精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而小学生识字受到自身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点。在识字过程中,他们常常只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于字体非常细微的部分,如果没有了教师的提醒或训练就会忽略。在记忆方面,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告诉我们,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的,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才逐渐缓慢。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样看来,小学生即使在字型构建时不失败,可当他提取时,也就是说他写出来的时候,会失去线索,这样就可能产生错别字。如果记忆中存储的词汇量不足,写作时则容易出现用同音字替代等错误。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极大。学生在观察学习中,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况且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与学生亲近的教师、父母、亲密的同伴经常会写错的那些字,小学生本身也会写错那些字。如今不太讲究用语规范的网络语言,大量的怪词、错字、别字干扰了学生的言语习得,对学生汉语学习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对于平时学生作业中错字多的现象我作了大量的实践调研,分析出产生错别字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原因:1、教师方面:过分强调思维训练,忽视基本功训练。平时的教学,我们可能注重了口头表达、发散思维训练,弱化了生字词的教学。教学中应加大扩词量、指导应扎实、生字分析应到位,应避免同音字、形近字的 混淆,寻找适合学生的记字方法,使其更准确的识记汉字,可将小口诀,小谜语经常用于教学实践,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效果较好。在订正错别字这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上,教师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写几遍,而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纠正欲望后再让学生订正,纠正的效果明显好了许多。学生应建立纠错本,及时发现、及时总结、及时反思、学生的感知不精确,辨析不准确。因为小学生的知觉还比较笼统,未形成精确的分化能力。如“衣裳”的“裳”下面部件写成“悲哀”的“哀”下面部件。有些孩子空间知觉特别是左右方位知觉不完善,常常将字写的左右颠倒。我们的教师在纠错时反馈还应及时,错的字一定要反复强调。2、学生方面:注意不够稳定,易粗心大意。学生的注意力还不稳定,观察不够。如“管”字下面的“官”错写成“宫”,但这些错别字大多数在注意检查的条件下自已能发现并纠正的。3、有的学生记忆不够准确,喜欢似是而非地臆想。由于汉字的音和形分离,有时学生能够读出字音,却记不清字形,于是有的学生进行似是而非的类推,从而造成一些错误,如“鞭策”的“鞭”错写成“编”,这类错别字在连用的双音节词中经常出现。4、受到思维的定势影响。定势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双音节词中前一个字的字型影响了后一个字,如将“拐杖”写成“拐扙”等。还有就是先学的字影响后学的字。“蜻蜓”的“蜓”受“蜿蜒”的“蜒”影响写成“蜻蜒”。
通过学生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进行成因分析,并采取一些措施:
1、调动学生的多种识记器官,巧教、巧 记。识字教学形象化、识字教学游戏化、识字教学生活化。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识字。“既”和“即”这两个字不少学生会混淆。在教学时,告诉学生“既” 和“即”都是会意字。它们的左面是一个器皿,而右面是 一个人,他们都在器皿里吃东西,前面的“既”中的这个人已经吃饱了,就要走了,所以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已经”的意思。而“即”中的这个人正在吃,所以这个字的意思就是“靠近”。
2、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小学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养成字典随身带,遇到问题及时查字典的习惯。长期下去,学生的错别字也就会逐步减少了。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
3、培养学生纠错意识。学生在作业中写错别字,一般说来,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纠错意识。可让学生准备一个“错别字订正本”,每周做一个汇总,把这些错字再总默写一遍,为不写或少写错别字打下基础。开展了“身边的错字——作业本的检查” “社会规范用字的调查” “学生社会纠错行动” 等一系列活动,收集大街广告宣传板上或是爸妈亲戚朋友经常写错的字,开学初,经过收集, 讲评,让学生心中牢记正确的字,并回家当“宣传员”,推广一些常用的汉字用法。
4、为了减少学生因掉以轻心、粗枝大叶而出现的不必要的失分, 我们要求学生在答题时“读”、“读”、“思”、相结合。要求学生要懂得“学而不思的道理”。具体做法是:答题时要求学生先读题目,再解题,再读全句, 思考一下意思是否正确,字是否写错。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做必读,读必思,保证答案正确无误。即使一看题目,十分熟悉,也不能不加思考轻率下笔。
通过对“矫正小学生错别字的道与术”的研究,我明白,作为教学活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汉字修养和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了解汉字的结构规律,从笔画,笔顺、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剖析、讲解。总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不会写或记不清的字,不会敷衍了事,而是向同学、老师问,或是查字典,随意乱写或错写现象明显少了,错别字现象得到了严格地控制。
通过对“矫正小学生错别字的道与术”的研究,我的整体思想意识也得到了提高,在平时教学中也注意了学生认字、识字、记字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养成了正确书写的好习惯。教师本身在基本功上:写字、课堂教学上有一个质的改变,这在学生的心目中无形起了一个模范带头作用。老师重视了,学生也跟着改变,重视了。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强调,相信一定能摸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