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语文课堂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已势在必行。如果能在教学中做到“四少”“四多”,就必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诸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课堂变成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的舞台?又如何能让学生在这片舞台上尽情地唱起主角?日益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深切的关注与重视。我个人认为,如果语文教学能做到“四少”、“四多”,就必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诸方面的发展。 一、少分析,多朗读 我认为语文教学,教师应当抓住关键,详略得当,精讲重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能自己搞清楚的东西要比老师讲的记得更牢靠,更扎实。 我在讲《故都的秋》一课时,让学生自己细细品读课文中的每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悟,学生感悟出了南国之秋慢、润、淡的特点和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效果很好。我除采用悟读法之外,还采取了朗读法,让激昂处激昂,优美处优美,深沉处深沉。悦耳的朗读、情感的感染,使语文教学做到了知识与情感统一。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以读为主线,采取多样读书的形式和方法,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思。仔细去揣摩所读课文“理”之所在,“道”之信念,体会重点语句、重点语段的思想内容及情感变化。 二、少统一,多分类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所以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既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分类要求,分层指导。 (1 )教学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更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 (2)课堂提问。要注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提问,难度大的问题提问优生,难度小的问题提问学困生。 (3)课堂练习。要分层练习,有明显的梯度。在质和量上有不同的要求,使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练习时,老师进行巡回指导,给学困生吃偏饭,助一臂之力。对学困生切忌“拔苗助长”,对优等生应该扬鞭策马,不搞一刀切、齐步走。要注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只有注意“全体性”,才能体现“主体性”。 三、少提问,多点拨 在平常教学中,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如果多了,学生就被动地、不动脑筋的应付老师的问题,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提问,要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提问。问题的提出只有“一石激起千层浪”,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跃跃欲试,争相发言。 如果遇到学生上课不积极发言时,教师要尽量管住自己的嘴,去想办法打开学生的嘴。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说,学生不能说的教师要进行点拨、引导。通过前后联系法、层层剥笋法等不同的方法,是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唱主角,切忌包办代替。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少听讲,多参与 学习如果只有“听”一种途径,单调刺激,就容易使学生情绪低沉。注意力分散。与其让学生被动听讲,不如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容易把未知变成已知。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无防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1)激发兴趣,乐于参与。 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好的导语,设置悬念、表扬激励等,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柳永《雨霖铃》时,我就利用学生们小学所学课文李白的《赠汪伦》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别是文人墨客笔下常写的话题。在小学时,同学们就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书写离别情怀的,同学们认真比较,仔细品读就会发现一个明朗豁达,一个哀伤凄切。一篇字里行间激荡着少男少女般的欢笑,一篇却蕴藏着失意落魄文人的喟叹。为什么反差如此强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学生的兴趣因此一下 就被激发出来。 (2)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创设情境,就是形象地再现教材本身描述过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情境之美。让学生扮演角色,进入角色,体会教材的情境。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课时,我一边利用多媒体播放荷塘月色的幽美景致并配上柔美的轻音乐,一边指名学生通读课文4、5、6段,让学生以那时那地朱自清的身份去畅游月下荷塘,去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愁交杂的心境。如此一教,教材、学生、教师三者就巧妙地有机融为一体了。学生在思维的流动过程中,又纳入了新的知识和体验,对教材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突破。 叶圣陶说:“作者原有境,入境始有亲”,创设美、趣、智的教学环境,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诱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3)发散思维,创造参与。 青少年具有创造性,他们一旦发现自己的创造力被成人欣赏,就可能做出更多的创造,进而形成创造性的人格。老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试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出来。 如我在教学《涉江采芙蓉》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认为夲诗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环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其目的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石二鸟。 总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基本途径,教师要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施伟木,《语文课先学后教的一个有效策略》,《教学月刊》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