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切入点,通俗的说,就是“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垂线(是学生进入文本的途径)与直线(就是文本内容)相交的这个“点”就是文章的切入点。它是学生学习理解文本的最佳捷径。学习一篇课文,从何处入手,怎样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注重的问题,因为切入点恰当与否、准确与否,将直接决定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
教学中的切入点,不是孤立的点。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从这一点出发,可以向教学的各个部分辐射,同时教学的各个部分也可以向着这一点集中。他关系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那么,怎样来找准文本的切入点呢?
一、抓住重点字词,由重点字词切入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是一首诗的画龙点睛的词语;文眼,则是一篇文章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关键词语,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构思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是文章的一扇窗户,学生可以透过这个窗口去感受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教学中如果能围绕关键字词去进行教学,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中《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就紧紧围绕“盗”字展开。“盗”就是偷,可一个“盗火”的人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崇敬?为什么“盗火”是为人类造福?为什么“盗火”还会受到凶神的惩罚?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会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还会迫不及待地进入文本学习,把握文章的脉络。还能引起学生情感的的共鸣。
在实际教学中,透过一个词往往就能揭示文章的主题,对理解全文起导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重点词。我在教学鲁教版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时,把漓江的特点归纳为三个字:静、清、绿;将桂林山的特点也归纳为三个字:奇、秀、险。学生围绕这六个字很快就能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体会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二、找准中心句,由中心句切入文本
从中心句切入,也是一种学生进入文本快捷的学习方式。很多课文的中心句都很明显,只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进行剖析,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的中心思想就比较容易了。《幸福是什么》是一篇阅读课文。这样的课文主要靠学生自由阅读,去体味文本的意境,往往由老师先提出比较多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而让学生先找出中心句,围绕中心句去阅读,学生就能很快的理解三个青年为寻找幸福所做的一切。从而明白了智慧的女儿所说的话的意思。不用老师再面面俱到地进行指导,学生依靠中心句就能很快地融入到文本中去。
三、由优美句段切入,与习作指导相结合
教语文,目的是通过课文这个载体,要教会孩子学会如何写作。我们在临淄区教研室组织的教学公开课上,韩春梅老师一直在贯彻这种理念。在教学《颐和园》时,教学伊始,看似平淡的课前谈话:“你去过什么地方?为什么去?”一时间打开了孩子们思想的闸门,接着出示的兰州特产兰州拉面、白兰瓜的片段描写,让学生在交流和欣赏中,了解了介绍一种东西应抓住特点来写,细微之处,巧妙融入了写作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十七孔桥”一部分时,韩老师指导学生想象狮子的姿态,并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写下来。当韩老师发现孩子们思路仅限于描写单独一只狮子时,马上提示学生还可以把两只狮子放在一起描写。经过韩老师的点拨,平淡无奇的文字似乎灵动了许多,孩子们的语言立刻生动起来。这就是语文教师的魅力,也是语文课的魅力。
在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练习结合起来,以教材为依托,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这样化整为零能让学生写作轻松起来、快乐起来。我听过韩老师很多节课,每节课的切入点都非常准确。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终身受益。
四、理想课堂的切入点
理想课堂的切入点有两个:一个是预习,一个是课堂活动。学生最成功的体验是,老师没教,他就会了,然后,好奇、探究、创新都来了。预习的重要性已是不必怀疑,但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预习习惯的形成都需要教师长时间地指导和培养。这在目前,还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二是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学生重要的课堂活动之一。小组讨论是理想课堂建设的共性。但是现实中小组讨论的有效性一再受到追问。记得还是在进入新课程改革之时,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就受到广泛关注,但是七八个年头过去了,小组讨论却仍然存在着有效性问题。
语文教学文本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几乎是一个拥有无数教学可能的信息载体。所谓“一篇课文可以有一千种教法”,的确是一种客观事实。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很多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我们在一堂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若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那只会导致“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局面以及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混乱。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当堂教学的任务目标、教学文本的自身特征和教学的实际情景,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选取一种或几种教学切入点,作为有限的突破口和横断面,以达成教学过程的实施,将文本、教师、学生这些课堂教学因素整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追求。
总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一堂课,特别是新授课,找准切入点,就抓住了整堂课的“神经中枢”,纲举则目张。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不惜下功夫去寻找切入点,把选择切入点看成是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因为这样的课才耐听、耐品,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