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心理是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其表现为对什么事都缺乏信心,常常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害怕在别人面前说话和做事,生怕别人耻笑自己。以致出现神经过敏,情绪不稳,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常压在心里,孤独感强,言谈举止胆怯、退缩。据此在教育教学中,每一位老师都有责任帮助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学会自我调适的方法,并让其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进行自我锻炼,最终达到消除自卑心理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1、树立信心 对于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教学中首先应注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应认识到他人也有不足。只要进行正确的评价自己,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体验成功 自卑心理的形成除了自身的性格内向、孤僻之外,还与其遭受过多失败的情绪体验有很大关系。教师应尽力给此类学生创设较多的体验成功的情境。如在课堂内给予他们较多的锻炼机会:发言、朗读、板书练习等,让其在班内担任一定的角色职务:小组长、课代表、纪律督查员、考勤检查员等,让他们有事可做,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是他们克服自卑心理的阶石。
3、训练勇敢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一般与外界交往较少,甚至不愿与他人交往,与外界交往发生困难,甚至失败,会使其自卑心理愈加强烈。作为教师应抓住或“创造”适宜的情境,让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积极地表现自己。如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尽量使其大声说话,与其他同学谈话时求他眼睛直视对方,使其请求其它同学为自己做事以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勇敢地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等。
4、寻找优点 研究表明,有自卑心理的人希望得到别人肯定的愿望更加强烈。但现实生活的情境是,由于学生的自卑心理,教师很难捕捉到他们的闪光之处,这就要求教师用放大镜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寻找足以引起他们震撼的闪光点,并加以夸大处理。同时,教师要善于借助自己批阅作业、周记时写书面评语等时机,对学生的点滴成绩给予表扬肯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老师的真诚,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他们寻找自己的优点、发现自身长处的习惯,从而减轻其自卑心理程度,树立自信心。
5、创设氛围 在教学中注意做到关心爱护他们的心理动向。在班级中创造一种相互关心,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助人为乐的良好氛围。使那些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感到集体温暖、同学友善、老师信任、活动有趣,从而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还要注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宽条件和学习要求,以避免他们再受心理创伤。此外教师应抱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为他们寻找能协助其排忧解难的帮手,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6、肯定与鼓励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注意加强正面诱导,辅以鼓励,并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克服行动和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当学生克服了某一困难,在学习中取得了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有意识地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提高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还注意引导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让他们把习惯与同学比较换为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使其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7、严格与宽容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发生问题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多样化,使老师猝不及防;其问题也往往具有表里不一性,使老师的判断有失偏颇;有自卑心理学生的言语,往往带有情绪上的攻击性,又使老师容易冲动。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加强对他们的了解和分析,在教育中把好严格与宽容关。面对发生的问题以长者、智者、教育者的胸怀给予宽容,切忌只考虑个人的面子,小题大做,借题发挥,甚至以势压人,要将他们视为迷途的学子,走失的羔羊,从而做到严之有理,严之有度。
造成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重塑自信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