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讲究的是熟读、吟咏、诵记。苏秦苦读,“头悬梁,锥刺骨”所以能游说天下;杜甫勤读,“读书破万卷”,所以能“下笔如有神”。现代,鲁迅连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所以成为文坛巨匠……可以说,历代的伟人大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自己“读”出来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名言,正道出了“读”的重要性。因此,要坚持“以读为本”。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当然,现在以读为本,并非是让学生整堂课都捧着书一味地读,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而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向性的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做好引导工作,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心中要有“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能始终激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通读感知。
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走进课堂,非常直白地说“请同学们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这句话,这是最朴实、最真实的话,也最能突现“以读为本”的新理念,促成学生对“读”的高度重视,养成良好的“读”的习惯。
良好的“读”的习惯,还需要教师严格地培养。很多教师,在第一课时,总是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课文,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轮读,对于难读的长句,教师还进行示范辅导。我觉得,花这个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你读懂了什么?”――细读感悟
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所感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里的“有所感悟”是指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过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是学生自主深入地读书后的一种自悟自得,是学生语感能力的体现。这阶段,是最能反映教师的创造力,往往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
这一过程的开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在细读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保证学生细读的质量,细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1、读思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问题可以是教师点拨的,更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读议结合。课堂就是同学们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然,《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没有交流,与文本的对话就无法开展,交流会使阅读更加深入,交流也会使学生在一些阅读误区中返回过来。教师适时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平等对话。这样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
3、读练结合。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措施。
三、“为什么这样读?”――品读悟情
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我们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地读,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这一环节的读,教师往往出于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对学生进行辅导“应该怎样读课文”,通过“渲染导情”“范读激情”,有时效果却不一定好,因为学生的感悟与教师不一定是同步,这样做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时,我们还可采用“读中悟情”、“评读促情”的办法进行辅导,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这样问“你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朗读方法。
如《花潮》一文的朗读教学,在读赏花这一片断时,我让学生设想自己就在欣赏这满树海棠,带着心中的惊喜,来读课文。有学生读得声音太高,太快了,我问“为什么这样读?”他说:“又惊又喜呀?”我又问:“赏花该是怎么赏的?”许多同学都发表意见:要慢慢欣赏,细细品味,读的时候也需慢些,声音要抑扬顿挫,激动处,提高声音,才能表现出激动来。我再让学生来读,有时自己也来一两句示范,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到感觉,把课文读得越来越好。
为了提高朗读兴趣,活跃气氛,教师就设计多种形式的表演性朗读。如分角色读、表演读、游戏读等。也可组织小组、女生组、男生组、全班等不同范围的齐读,有时也可配合进行录音或教师的范读,在品读中加强感情交流,实现共同升华。
四、“你想将它读背吗?”――诵读积累
“多美的文章,你想把它读背吗?”教师一煽动,学生跃跃欲试,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为之喝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哪一位文豪不依赖于对语言的积累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需要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形成语感。
当然,教无定法,要体现以读为本,也并非都要有这样一个读的过程,还是要以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本”为基础,教师要根据文章体裁,写作特色,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具体情况,组织学生的读的过程。文章难易程度不同,以及学生对这类文章的接触程度不同,教学方法也可以有所不同。教师可以省略一些步骤,或者改变一些读的顺序,这样课堂才会有活力,有生气,深得学生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