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初中化学的教学应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课程标准》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能力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形成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习惯是普及科学基础知识的基础,科学的价值观、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技能属于思维习惯,它们直接与人的知识和学习观点有关,与人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有关,不仅是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的基本工具,也是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工具。可见,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人的一生乃至国家前途命运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一节的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思维习惯的形成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通过良好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可能。
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发展,关键在于导入,在于创设巧妙良好的问题情境。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先生所列的四大教学原则中的第一原则是动机原则,他认为学习动机是推进学习的动力,外在动机是短暂的。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胜任感(求成欲)、互惠欲(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动机,它们都具有自我奖赏的功能,是激励学生自我探索,获取科学知识的心理因素。故此导入的设计要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在本节,导入的设计可有多种,例如讲述“屠狗妖”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或通过消防队员所用的灭火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急于知道事实真相,这样将学生带人自觉探究新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情境之中。
(二)启发学生建立假说,并通过实验、分析、思维,去伪存真,上升为理论,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以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素质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
教师中先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通过眼睛观察,然后提出问题:
a、二氧化碳是一种气体,研究一种气体按什么步骤进行?
b、二氧化碳中碳的化合价为多少?从原子结构分析,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
c、你喝的汽水中二氧化碳是以何形式存在?
d、抹上墙的石灰水其化学式为Ca(OH)2,长时间以后,重新刮下来,能否再用?
以上问题提出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学生通过看、闻、思、议等手段可以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通过原子结构的推测,二氧化碳已不能再结合氧了,即不具有可燃性这一理论假说。然后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假说成立,得出性质,然后将这一性质应用于生活中——灭火。
学生对问题d认为不能再用了,但未能通过实验验证,对此,可让学生提前收集一些,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实验和分析得出结论,这样使学生的认识发生变化,而不是单纯的积累知识,因为认识过程中不是处于消极状态,而是作为主体要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体会
通过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充分利用实验探究,以培养学生早期的创造性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