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关于大数据领域的理论研究是关键
大数据人才培养之路,如何走得更顺畅?在大数据专业的体制机制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应更加灵活,允许尝试走多种路径,例如:清华大学将数据科学研究院独立设置,便于实现跨专业跨领域的资源整合,组织多个院系不同专业的教师,为学生开设从传‘术’(工具手段类)到授‘道’(思想方法类)的多类型课程。招生面向全校研究生,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科的现有理论基础与方法受到了极大挑战,需要建立一套适应大数据特点的理论体系。对数学学科而言,创建适应不同环境的快速有效计算和优化算法将为大数据分析提供最基本理论保证。大数据专业有很强的时代性,也有较为强烈的社会需求。因此,它们要发展、成长、培养人才、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2.与大数据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还很薄弱
学科、专业建设必须要有健全的教师人才体系,但目前掌握大数据技术、懂管理、有大数据应用经验的专业教师还很有限。目前,社会急需大量既懂统计与数学、又懂计算机,并与世界充分融合的大数据专业人才,包括数据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更缺能引领学科发展的数据科学家。为了提供更好、更持久的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和方法,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数据科学学科做坚实后盾。
3.从一专多能到两专多能
大数据人才应系统掌握数据分析相关的技能,主要包括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大数据人才首先具备获取大数据的能力,其次,应具备分析大数据的能力,最后,还应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因此,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时,应注意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的有机融合及与应用领域的深入结合。过去的人才多是“T”型人才,即一专多能,今后的大数据人才应为“π”型人才,即两专多能。所谓两专,是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数据思维。
三、走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子
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政府的长期战略目标,也是我国教育界和全国人民的一个中国梦。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投入下,我国高校的学术声誉和学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但距离实现国家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为实现这一目标各高校在规划和建设工作中,要把握好‘三个导向’”。
1、注重人才导向。高校规划要以人才工作为突破口,切实抓好人才的引、培、评、用。引,即通过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吸引人才,为人才提供成就梦想的平台。培,即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评,即以‘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标准评价教师。用,即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破除人才使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2、坚持学术导向。高校要完善学术管理架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上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常态化运行机制。要优化学术管理制度。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学术繁荣的管理体制机制,鼓励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改革学术分类评价制度。
3、突出质量导向。“双一流”建设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一所大学,首先要为国家做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国的大学,首先要为中国做出贡献,特别是作为中国一流大学,要服务国家高层次人才需求,文化传承创新需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任重道远。面对建设进程中必然遇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政府、大学、以及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理解把握问题本质和涉及的教育,科技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按照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大学治理水平,加快建立并践行现代大学制度,树立自信。保持特色,强化优势,勇于进取,走出一条建设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子。
参考文献: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退休生活(参考版);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有关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