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用语一:“你们……真是太好了!”
情景:老师正在组织幼儿学习制作五彩花环。活动第一环节是幼儿用手把皱纹纸撮成条状。幼儿完成后,老师说道:“你们撮得太好了!”, 活动的第二环节是幼儿把撮好的条状纸塞入软管内,老师又说道:“你们做得真是太好了!”。当幼儿在教师指挥下再一次较快地完成活动时,老师激动地说:“你们撮得真不错。”……
分析:在美术教学组织中,教师在环节过渡时最爱说的可能就是类似于“你们……真是太好了”如,涂色以后会说:“你们涂得真是太好了!”画完线条结束时会说:“你们画得真是太好了!”在有些教师看来,这样的话既肯定鼓励幼儿,又能比较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殊不知,这样的话虽然保险稳当,但经常使用就会削弱语言指导的有效性,无法体现教师对不同能力发展水平幼儿的关注和指导。
对策: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这些问题可能是集体存在的,也可能是出现在部分或个别幼儿身上的;可能是技能方面的,也可能是情感、规则方面的。如:涂色彩后,教师可以就幼儿涂色是否均匀、个人与集体的配合是否协调、颜色与画面是否和谐及画面情感的处理是否得当等方面给予评价;对于绘画,教师则可以从色彩、线条、幼儿情感等方面评价。这样,既能改变评价语言的苍白与无效,又可以有的放矢地给幼儿指导,体现对幼儿具体发展状况的关注。
惯用语二:“请大家画的再大一点!”
情景:老师正在组织中班幼儿学习画“泡泡”。画面中的大泡泡、小泡泡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孩子们努力的学着画。老师显然不太满意孩子们画的泡泡的大小,鼓励道:“请你们再画大一点,老师来看看谁的泡泡最大!”教师的激励产生了作用,孩子们画的泡泡越来越大了。有的孩子为了画得更大,拿着画笔在纸上认真的画着,不再关注圆的大小与画面是否协调。老师自己也感觉到了幼儿绘画中的不和谐,有些不知所措。
分析:许多教师认为,幼儿画圆的大小程度是幼儿是否学会画圆的其中重要标准,便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幼儿“画的再大一点”。其实,幼儿对正确绘画方法的掌握、对绘画技巧的理解、对画面的感受更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幼儿加强这些方面的体验和学习。
对策:教师在活动前应该根据绘画的性质匹配相应的绘画风格,先期处理好线条与画面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幼儿提出多方面的绘画要求,特别要注意线条与色彩的和谐。对那些画线条连续性不是很好的幼儿,教师应通过形象比喻引导幼儿比较大小的差异及其效果,并通过反复感受和体会来确定大小合适的圆。
惯用语三:“XXX,请你座好!”
情景一:小班的老师正在组织幼儿绘画“苹果”,她拿着一个大袋子里面装着几个又红又大的苹果玩游戏。她站在幼儿前方对他们说:“请大家找到空位子坐好!”被那个神奇的袋子吸引并已按捺不住的孩子们趁机扭身子和站起来。坐在桌子跟前的孩子顿时起哄,有的还离开座位。老师见状,急忙叫住打算离开座位的幼儿,大声叮嘱打算涌过来的孩子:“XXX.请你坐好!”
情景二:老师在组织中班幼儿学习手工制作 “纸质花环”。在需要分组坐好时,老师对大家说:“请大家找个空位置坐好。”幼儿听了教师的指令后兴奋地走到座位前。只见有的幼儿挤来挤去,想坐在离教师近一点的地方,有的幼儿不懈地追随着好朋友的“足迹”,还有的幼儿背对着教师不时地与同伴做着鬼脸。老师见此情景,忙不迭重复道:“XXX,请你坐好。”
分析:在美术活动中,特别是在需要坐着或没有空间移动要求的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等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感觉到孩子们一坐上座位就变得比较爱说话爱动手,小班幼儿还会发生拥挤和挑座位现象。这是因为美术活动中的集中坐位相对于站点和其他队形来说是最集中的一种组织状态,幼儿有了椅子或定点的约束,脚部移动不够随意,幼儿在语言和手上的活动量就会增加,往往会出现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许多教师对此缺乏有效的组织策略,只能反复用“XXX,请你坐好”这样的指令来调整和补救,这就破坏了教育活动的流畅性,分散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如“情景一”中,教师发出指令时,中班幼儿容易被神奇生动的教具所吸引,喜欢和教师亲近并发生身体接触,而他们自身的空间感觉和平衡能力较差,因而当出现拥挤现象时不会调整。“情景二”中,中班幼儿已经有了较好的空间感觉和控制能力,在找空位的过程中,他们追求的可能是心理上的放松和个体的自由,因而忽略了对活动规则的遵守。
对策:教师在组织需要坐下或没有空间移动要求的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等活动时,一定要针对孩子的特点处理好教具、教师、幼儿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小班幼儿,如出现类似“情景一”中的情况,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将教具收起来,请幼儿坐在自己座位的附近,帮助幼儿定向:利用桌子、板凳等帮助幼儿找定点;为防止幼儿拥挤,将教具做的更加丰富些分散在幼儿周围的合适位置,再让幼儿分别围绕教具观察;教师的语言指令更加明确、细化等。而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则应事先提出明确的坐位指令,如“老师数三下,请每人找一个空位置,面对老师坐好”。这样既有时间限制,又有空间方位的要求,可避免幼儿过于松散和自由。
以上列举的只是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组织中比较常见的部分“惯用语”及其所引发的现象,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其实不当的“惯用语”不止这些,教师需要仔细观察、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情况,有意识地修正自己的组织语言,从细节人手,使活动更为有序、有效。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2年6月
《少儿美术》2010年 第12期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艾德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