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春风,中职学校的办学环境及办学效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吸引力日益彰显,然而相比之下,课堂教学的现状却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一味接受中被动学习,至是课堂上睡觉、讲小话、玩手机者较为普遍,教学效率十分低下。对此,充分发挥语文基础工具的重要作用,打造活力课堂,开创中职课堂教学新天地已成为每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所谓“活力课堂”就是营造立体互动、热烈生动的课堂氛围,实现教师活教,学生活学的高效课堂。那么,如何打造中职语文活力课堂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打造活力课堂的基础
教学活动是师生进行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取信于学生,学生受道于教师,师生和谐合作,是营造生动活泼教学气氛的首要条件,也是打造活力课堂的重要前提,“亲其师而信其道”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传统教学活动中唯有老师答案绝对的权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对话,倾听学生心声,对待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要给予肯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教学中的那份关爱,那份温暖。这样学生的种种顾虑就能打消,由不敢说到想说,由不愿发言到敢于发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彰显课堂活力。
二、优化教法是打造活力课堂的关键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面对基础较差中职学生,语文教师若仍按照传统的手段和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还应优化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式,媒体并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增强教学磁性,打造活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合作、讨论,形成学生读、学生说、学生议、学生写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学生的点拨者,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参与,去品尝,去交流,在广泛参与中展现语文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如:教《应用文》《条据》内容时,我先出示了一段报载:老张向老李借款1万元做生意,约定一年后归还。一年后老张只归还了7000元,并书写了一张条据,内容为“还欠款3000元,半年后付清”。半年后老李以此为据仍要老张归还7000元,老张却只肯归还3000元。二人争执不下,由此走上法庭。你认为这场纠纷的症结在哪里?为什么?我们由此受到什么启发?问题刚一提出,学生就展开了热烈讨论,随后纷纷争相发言。有的说老李在玩文字游戏,敲诈老张实在卑鄙;也有的说老张条据书写不规范,表述有歧义;还有的说是此条据用词不准确造成的等,最后在老师指导下达成共识,此借条症结处在多音字“还”上,老张表达的是huán意,老李认为是hái意,它告诉我们写条据用语一定要清楚明白、具体准确,不能含糊不清;钱物的数字一律大写,以防涂改,才能避免纠纷。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不仅学生欢迎,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此外, 在课堂中恰当地利用多媒体,将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千姿百态的四时风光,如临其境地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响;使纯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从而平添了无穷的趣味,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教学情境是打造活力课堂的保证
创设情境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形象理解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激活沉闷的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学习佳境。
1、创设问题悬念,引导学生入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确如此,学生思维的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绽放,内在的活力总是在不断思考中得到升华。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疑问中进入文本,形成积极学习的活跃氛围识和才干。如教《祝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新年是举国欢庆的时节,人们都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之中,然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为什么会残死在新年的“祝福”声中呢?,她是何地人也,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造成祥林嫂悲剧人生的根源什么?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
2、创设合作平台,引导学生体境。合作学习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活跃氛围。
例如戏剧的主题、冲突都是通过人物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的,动作性很强。教学戏剧,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甚至分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情感活动,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加强对剧本个性化语言的理解。比如教学《雷雨》一剧时,可以分角色朗读,从人物语言丰富的情感变化(沉吟——苦痛——惊愕——忽然严厉地——冷冷地——冷笑)中体会到周朴园对鲁侍萍“叶公好龙”式的爱。
3、创设媒体辅助,引导学生赏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已成为教学中有效的辅助方法。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将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千姿百态的四时风光,如临其境地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响;使纯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为课堂平添了无穷的趣味,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活力。比如教学《荷花淀》,可以播放视频,欣赏白洋淀风光,播放朗读录音,一边听录音,一边默读课文,感受洋溢在全文中的诗情画意;教学《边城》,可以观摩电影《边城》,把学生引入美丽的湘西情境中,更进一步地感受其中的人性美。
4、创设生活再现,引导学生悟境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课文文本大都是现实生活艺术化的表现,所以语文教学要善于让学生把丰富的生活实践与语文的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知识鲜活起来,使语文课堂生动起来。如教《我与地坛》一文,可以将“我”对母亲的“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懊悔之情、母亲对儿子的眷眷之情与学生的家庭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的体验得到沟通,既加深了对作者情感的体会,也加深了学生对父母深沉的爱的领悟;教学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则将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与现实生活中的城里人对乡下人的歧视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歧视所带来的社会不和谐,从而学会尊重生命的平等。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教学,真正把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