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有效教学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逐渐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它对教育者提出了三个主要要求:一是引发学生学习意向、兴趣,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二是明确教学目标,即教师应对教科书要求掌握内容有明确的认识;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结合工作实际,笔者围绕这三项要求对课堂教学做出一系列探究,取得显著的效果。
关键字:有效教学;课堂;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学生减负的呼声日益升高,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被广泛地推崇。作为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应当精确把握好教学重点,准确引导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活化课堂,营造轻松有趣味的学习氛围 课堂为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所以,教育者应当营造轻松有趣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想学,乐学,多增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动手探究,活化课堂,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课中,笔者要求学生给出证明,证明定理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 180°。学生一开始有些许困惑,笔者提出了问题,“怎样才能将每个角加起来计算内角和”,得到一点启发的学生回答道,“将多边形进行分割,使得每一部分都有一个固定的值”,经过有效的互动后,许多学生找出了答案,发现将多边形从一个固定顶点向其他顶点连线,将多边形分割为(n-2)个三角形,三角形有固定的内角和,证明出定理成立。自然而然的,肯定有些学生还提出了不同的验证方法,经过思考和证明后还发现其中的一些方法是可行的。经过这样的探索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上课不再是老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对学习方法的养成非常有用。经过有效的课堂互动和学生自己亲自验证定理公式,极大程度地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也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了自信与对数学的喜爱,达到活化课堂的效果。
二、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知识需要理解才能更好的记忆,但有些学生会死记硬背公式定理,这样的学习方式效率极低,连学生本人也不易察觉,就只觉得数学难,数学烦。所以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理所当然的回答做出提问,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学习方式不适合数学学习,引导他们改变学习方式。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中,有一条多选题“能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有:1两角对应相等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其中一个对角相等3三边对应成比例4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学生很快就给出答案是:134,这似乎很理所当然,但当笔者提问到其中一个反应比较快的女生为什么不选2的时候,她的回答却是因为书本上没有提及。很显然,这是一个很令教学者失望的回答,但这种现象却是那么地普遍,学生不能有效消化知识,只能无奈地选择死记硬背。于是,笔者让班里的学生小组讨论一下,举出一个反例证明2是不成立的,经过一会儿的讨论,学生纷纷举出了反例。
事实证明,学生并不是没有推测并且验证猜想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开发。引导学生以理解为主的学习方式既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能灵活运用,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在一举两得。
三、巧设陷阱,培养学生思维
数学是一门在观察现象、推测规律、验证规律、总结规律中不断发展的科学,因此,学生的思维必须保持严谨细致,这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巧设问题陷阱,让学生戒掉思维定势的同时,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例如,题目“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4,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等于什么”,由于直角三角形的外接圆直接就是它的斜边,学生因思维定势认为3,4作为直角边,5作为斜边,所以马上给出答案2.5,但是老师告诉他们答案错了,并给予3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学生虽感到诧异,但还是经过一轮讨论得出了结果,原来他们忽略了4作为斜边时的情况,所以完整答案为2.5和2。
就这样的巧设陷阱,打破了消极的定性思维限制,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方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四、一题多解,拓展学生思维宽度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所在,一题多解能将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运用不同的知识和多种角度来解一道题目,是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好的检测方法。
例如,题目“圆中两条弦相垂直,交点为O,其中一条为直径与圆交点分别为A、B,弦与圆的交点为C、D,证明OC2=OA OB,要求用两种或以上的方法解答。”三分钟后,台下的学生普遍都给出了两种做法,已经圆中与直径相垂直的弦被直径平分,所以既可以直接利用相交弦定理证明,又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一题多解可以引导学生养成一个题目寻找多个解答方法的习惯,长此以往便能拓展思维宽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总结课堂,点睛课堂;堂后精练,趁热打铁
课堂结束前的课堂总结可以为学生理清本节课的内容重点,构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后的作业布置笔者主张宜精不宜多,并且建议每周布置一次思考题,给以学生思考空间、锻炼学生面对难题的心理质素,注重解题技巧的讲授。
六、课后交流,创造平等师生关系
建立崭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的重要前提。以往的师生关系导致课堂授课时都是以老师一讲到底的模式,令课堂上学生即时遇到的问题得不到的很好地解决,严重影响到课堂的有效性。教育者应当在课后与学生适当地针对本节授课的授课方式,题目解答方式等作交流,主动了解学生想法,亲近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与想法,增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动课堂内容,让学生“想问”、“会问”、“好问”,真正做到“想学”,“好学”,“爱学”。
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益,所以,上课时的有效提问,巧设陷阱,布置让学生有所思考的问题及课后交流都需要教育者在课前的用心准备和教育中不断的探索和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