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之目的在于通过评价,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新课程强调,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使课堂更具有活力。下面结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来谈一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探索与体会。
一、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堂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课堂上,根据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制定“符合其实际的发展目标”,有效地评价学生,能使每个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摘到“果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赏识。”人都是需要赏识和激励的,尤其是小学生,一句由衷的赞誉或是夸奖,能使他们快活上半天。因此课堂评价语言不应拘于形式。它可以是有声语和体态语的有机结合,也可以将预设语言和随机语言有机整合。有人说老师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头上。这个说法我赞成,而且我觉得不光是在课堂上,而且在平时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我从不吝啬我的“高帽子”。平时,哪怕是学生回答对了一个提问,做对了一道题,或是做了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我都会及时地给予较高评价。课堂上,利用多种评价方式,能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就感。我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各种层次的学生,设计多样评价,使学生人人都能体验成功:“你听得真仔细,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好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第四组的同学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亮亮的,我感受到了你们特别认真,注意力特别集中!”这样的话语经常可以在我的课堂上听见,这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的启发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表达、运用情况程度不一,一步到位的可能性比较小。作为小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这时,如果老师用“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用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那是不可取的,既伤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又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有人说:一句赞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批评都更有力量。我们应在赞誉、鞭策优秀生的同时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捍卫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权力,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表达的快乐,让学生得以自由、和谐的发展。我深感课堂上,老师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那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能给学生提供丰富而科学的良性语言刺激,课堂将成为师生共赢的场所,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希望听见我们老师一句句发自肺腑地赞美,一声声发自内心地鼓励。
三、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言行,都给予好或坏的简单评价,老师的评价变成了“指挥棒”,以至于学生失去了主见,失去了自我,拼命地迎合老师,根本谈不上“主体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太强调外部条件对学生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能动性的培养。这样,很难发展学生的独立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加强自评能力,让自评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我意识,促进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比如在朗读课文时,我经常采用男女生评价读,同桌评价读或小组评价读,把评价的权利交给他们。有时,我也参与朗读,然后让他们评价老师,学生评价时,除了建议老师什么地方,该怎样读外,也模仿老师的语气读,收到了评价与朗读的双丰收。
四、师生互评,养成自评习惯。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学习道路中的引路人、辅导者,对于学生的回答,不但要充分让其他学生评,老师也要与学生共评,加以引导、点拨。这样学生才能认清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从而共同提高,教学相长。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语言意识性,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然而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的批改由语文老师说了算,语文教师总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作文。这些传统的评改方式会使学生迷失作文的方向,无形中把学生的自主性给剥夺了,同时强调了学生共性的发展,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作文批改中,教学生学会正确地评改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同学之间的互评、集体评改,师生互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总之,评价是教育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评价时,只要教师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发展,以正确观念为评价准绳,以客观事实为评价依据,这样,学生就能够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掘自己的潜能,展现自己的风采,获得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