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如何提高当代中学生的素质能力,这是当前摆在历史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结合历史教学实践,针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探究与实践,才能培养中学生的素质提高。
关键词:中学历史 素质教育 多种能力培养
21世纪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大目的,全面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任务,即知识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活的导向,能力培养是关键。新大纲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三个面向”的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发挥和利用学科为特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结合教学实际,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人一生知识的获得大部分是靠自学,可以说,自学能力高低是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正如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这主要靠教的引导和方法指导。教师在讲课时,不必面面俱到,过分强调系统,要把着眼点放在如何启发学生去自学上。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时可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书,查找资料,在课堂中解答。然后让他们在课前预习中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答问题。遵循“开始时多指导,往后逐渐少指导,最后不指导”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其培养途径是:
1、通过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观点鲜明,有论有据,史论结合,还要注意回答的全面性、条理性、逻辑性。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等。
2、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更多的口头表达锻炼的机会。如课前5分钟演讲,对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引言、诗句的朗读、历史人物小故事比赛等。
3、通过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小故事,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知识迁移能力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去分析、理解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必做到:
1、紧抓“双基教学”。因为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2、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如果学生具有高度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那么,就容易分析概括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掌握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反之,如果概括水平低,只掌握某些具体知识,就难以有多少知识、技能的迁移等。
3、善于用比较法教学。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分析不同情境中的异同,不但可以巩固旧的知识,而且可以使新、旧知识系统起来,促进知识的迁移。
4、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在教学中必须要在学生牢固而熟练地掌握了已学得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再转入下一步学习。只有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才能熟而生巧,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著名的能力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意见,创造能力是发散性思维而表现出流畅、变通与独特的三种不同特征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立功受奖者不断激发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1、在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会解题方法,训练应变能力。我们要教给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为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新颖、巧妙,形式上要灵活多变,有新意,不雷同于教材。让学生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和分析,不拘泥于某些固定的框架,不拘泥于课本的知识、结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发挥求异思维能力,在寻异中求独特。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敢于想前人没有想过的问题,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不重复别人解决问题的套路,不人云亦云,而要敢于求异,别辟新径,通过逆向思维去标新立异,独创一说。所以,有求异,有创新思维,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综上所述,培养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素质能力,任重而道远,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方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当代中学生的多种素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