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是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将教、学、思、做等互相结合,因此教学案例选取的好不好,学生对它的兴趣的大小,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突破教材上的案例,选取“新闻性”的案例 案例是展示技术知识原理、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问题的来源,是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媒介,它可以引领学生走入学习情境,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交互的媒介。因此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的案例,而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或编写。新案例选用时要注意以下原则:一内容具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二要具有趣味性,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三要坚持贴近性原则,考虑学校地域、城乡特点等;四要具有时代感,能使学生与时俱进。如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的第三单元有关“系统的基本特性”的教学内容,教材以桥梁、楼房的梁柱、数控机床等不同的实体系统阐述系统的各个基本特性。在这些内容所举的案例中,与高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有些偏差的。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重构案例,改用更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社会生活的“汽车系统”为案例加以阐述,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教师预先编制的学案,上课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答疑解惑下,让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同时,增加了“汽车系统”的知识,起到一举二得的作用。
又如讲系统的分析时,通过对日本地震、核污染所引发的国内抢盐事件内幕的揭露,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不仅使学生懂得了系统分析的重要性,同时还意识到了独立思考、理性思考的重要。
二、寻求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教无定法,案例使用形式的多样化,可以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注意力。案例的呈现既可以用图片也可以用文字,或者是视频的播放,或者是讲故事的形式,也可以用实物来演示等等。有时用正面(成功)的案例来陈述,有时用反面(失败)的案例来陈述。例如我在《典型结构的欣赏》教学时,除采用书本中“赵州桥”、“北京故宫” 两个案例外,又增加了反面(失败)的案例——“短命的建筑”、“禁用的建筑”来衬托经典结构,课后学生反映良好。又例如“系统与设计”的教学,由于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学起来亦感觉枯燥。因此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国演义》中的片段诸葛亮借东风,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明系统各要素间协调的重要性。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与曹操的胜负为什么最后取决于诸葛亮“借”来的东风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从系统功效的角度,对这次战役进行了分析。在这次战役的“借东风”事件之前,有蒋干中计,孔明借箭,苦打黄盖,阐泽献诈,庞统授计等。让学生意识到所有这些,都这次战役中各“要素子系统”,各自发挥其子系统功效,比如蒋干中计后,杀了蔡瑁、张允,使曹操失去了两个得力水军首领,为曹军训练水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是,仅仅靠这些尚不能取得这次战役的最后胜利。要取得最后胜利,还缺最后一个要素子系统一东风。正是因为东风这一要素加入在这一战争系统中,并与其他子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产生了新功效,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通用技术课程通过案例这个教学载体,可以给学生提供广泛的问题情景和思考空间,让他们理解技术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爱学、乐学;既培养了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形成了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因此选好案例,用好案例不仅仅是通用技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更是贯彻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