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可见,交往昭示着教学已经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或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教师和学生会对整个成长负责。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带上“童心”虚心地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双方敞开彼此真诚平等的心扉,把师生之间的交往、师生的行为互动完全融洽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合奏出一曲曲美丽而生动的旋律!
一、交往对学生而言,会演绎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主动的去探寻、领悟、体验,并赋予学生以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是造访的“成品仓库”,而是经历着现实的“生产过程”,时时让我感受到学生心灵深处的发现与创新的乐趣。
《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赞扬懂事的小乌鸦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叙事歌曲,当我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问及学生如何对待自己的妈妈时,有一位学生回答:“我会像电视上的那个小孩子一样,给妈妈端洗脚水,给妈妈讲脚丫子的故事……。”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体验让我感动,让我折服,这是一个小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积累,对生命意义的领悟,我应和着、倾听着……学生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回答,旁敲侧击地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灵感:应该把学生对亲情感受亲身的融入到这首歌里,进行故事创编并表演。这个任务在二年级布置以后,学生的又一举动让我在教学中也有了创新,我发现一个班级的学生表演和合作意识很强,他们为了生动形象的表现创编故事内容,还精心地制作了头饰。学生认真的态度深深打动了我,我也很得意在我们开心的交往中,及时捕捉到他们反馈给我的金点子:在我和学生“合奏”的音乐教学中添加“装饰音”,成立一支演出队到其他班级演出,发挥榜样作用,让这支乐曲更加动听和感人!
我们通过音乐使自己愉悦,并去感动别人,这样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了音乐作品,还在同学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体现了学生的劳动价值,收获了成功的快乐!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互相关注、倾听、发现,教师和学生同时在教与被教,精彩演绎出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增添了课堂的乐趣,动态调整并完善了教学过程,把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参与到了教学中。
二、师生交往的情感共鸣,谱写出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乐章。
上课要求人人参与,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教师和学生平等的精神交流,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一次音乐课,当学生聆听我示范唱《牧童》这首歌后,我请学生对这首歌进行评价:
生:“老师,这首歌很好听、很美!”
师:“美?美在哪里呢?”
生:“这首歌里面唱的是蓝蓝的天,绿绿的水,青青的草,还有白白的云和羊群,好美的颜色!小孩在这么美的地方放羊肯定高兴!”
我原以为学生会继续从曲调、音韵上来表述《牧童》这首歌曲的悠扬之美,可学生却从歌词里面领略到了另一番“美”的景象和心情。学生的描绘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对于身居高楼大厦的我和学生来说,我们无法亲自去感受这一“美”的景观,可我们已经共同掌握了清晰生动的歌曲形象,于是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插上想象的翅膀,把好听美丽的歌曲跃然纸上,用心中最“美”的颜色一起随《牧童》身临其境,绘画出我们心目中美丽的大草原!
学生有着不同于我这个成人角度已成定势的观察,时时惊讶和感叹于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感受。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平等、真诚、虚心、愉快的交往,让我们从欣赏上、表现上、思维上找到了更多的切合点,然后把不同见解交织在一起,碰撞出坦荡而真诚的音符,就谱写出了共识、共享、共进的华彩乐章!
此外,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互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如在《种葵花》这首歌曲中,是学生主动解释了葵花向着太阳转的道理,于是在其他班级教学中我也就多了这个小插曲,把“葵花向着太阳转”的科学小常识积极巧妙地融入到教学处理之中;在《古诗新唱》里了解了不同内容的诗和音乐关系,让学生为自己喜欢的文章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并朗诵。老师不再是“独奏者”,而是“伴奏者”,引导学生自由自在地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
在教学中,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上的建构。作为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的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的,只有真正有效地加强了师生的交往与互动,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建构”的,增加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交往也传递给我了信心和感动,我和学生一起共创共生,共识共享,敞开心扉,情意相通,共同合奏出了一曲曲动人、美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