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那么作为教师怎样真正发挥好自己的优势,让思想品德活动课真正“活”起来呢?下面,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问题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思想品德课“活”起来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课大大不同于过去的“政治”学科,现在它变得越来越生活化、活动化,更加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活动课的开展,着眼于思想品德学科的活动化、实践性特点,把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活动的中心,通过活动去感悟和体验,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因此,让思想品德“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对于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由于活动课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学生非常喜欢上。活起来的思想品德课不仅深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素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融洽师生关系,激发“活”起来的内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活动课的教学并不是只强调教师单方面的教和学生单方面的学,而是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主要靠学生的自主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因此,让活动课真正“活”起来,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实践性较强,一般以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联系学生身边的变化,涉及到“生命教育”、“学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环境教育”、“国情教育”、“理想与社会责任教育”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问题和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活动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导演、主持能力,增强协调、服务意识。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查阅资料以丰富教材;观察学生品德、个性发展并给予指导;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并引导质疑等。
另外,课堂上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活动课就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教师必须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构建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心把课堂当成磨练自己、展示自我、教育自我的“舞台”。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年龄及对事物的认识等方面的差异,其表现欲和表现能力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了解每个学生,通过分组教学,科学组合等手段,对教学实施“宏观调控”,从而保证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活动课教学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因此只有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师生之间良性互动,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否则,无论何种形式的活动课都无法很好地开展。
三、精心设计安排,为“活”起来做准备
上好活动课,要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应当积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一是课前准备。在活动之前要定好计划,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活动地点、活动方式、活动时间、活动工具等。同时还要精心考虑活动适用的年级。尽管很多活动课在不同年级均可开展,但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在不同年级的设计也会不同,明确了活动开展的年级,整个活动的设计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学生准备。活动课需要学生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指导帮助做好准备。如:小品表演活动,老师可安排一个导演作为整个活动的指挥者、协调者,由导演安排演员,召集演员,合理安排排演时间、场地,督促各人完成好自己的排演任务,熟背台词,设计动作,准备服饰等,这一系列活动既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表演能力,协作精神得到很好的锻炼,也能保证活动的良好效果。
三是课后准备。课后主要指活动的评价准备,评价是思想品德活动课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活动课目标的有效手段和保障,它贯穿于活动课开展的全过程。评价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考虑学生参与的态度、感受度、提高度等。当然,这种评价也可以是教师的总结,学生成果的展现,如学生日记、图片、报告、表演、体会交流等多种形式。评价是总结,也要有激励作用,促使学生不断提高。
四、恰当选择教学活动形式,让思想品德课真正“活”起来
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知识竞赛、辩论会、座谈会、演讲会、撰写调查报告、模拟表演、以案说法、时事述评等。这些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运用恰当了,就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和提高能力。但是在具体操作上,要考虑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
如“过富有情趣的生活”一课教学时,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学生追星的利与弊,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我们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辩论课“中学生追星利与弊”。这种辩论式的活动课使学生在正反方的辩论中,明白了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单一的,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分工负责,团结协调的团体战斗能力。
当然,还有很多形式的活动课非常有意义,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如,让学生亲自编写消费者《维权手册》增强维权意识;讨论交流如何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疏泄等。这些实践类型的活动课,让学生亲自操作,直面对话和思考,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合作与探究的能力,更照亮了自己的明理之路。
总之,思想品德活动课把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单向传播引向了双向或多项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发挥的舞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目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勇于实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真正做到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才能真正做到让思想品德活动课“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