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是关键,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动机、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显得更加重要。非智力因素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因此,分析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重要。
1. 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
学生的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学业上的困难。即所谓的“学业不良”。本文将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定义为:基础教育阶段,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导致数学学业成绩相当落后,无法继续下一个阶段数学学习的学生。
对学习困难的科学研究一般认为从1896年西方摩根的神经学模式开始,以后逐步被心理学模式代替。到20世纪70到80年代更多的西方学者注意学习困难的心理特点和社会背景方面的研究。着重探讨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就责任归因、自我概念特征、以及行为模式同其社会特征之间的联系。其中,角色理论和归因理论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的学习掌握理论在矫治学习困难学生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提出了“教学目标”和“掌握学习”策略,其特点是从学科角度通过目标、评价的方法,使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从中获得学习的内部动力,不断提高学习的水平。他还进一步指出:传统观念认为只有少数人能够学好是不科学的,有害的,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达到相当的水平。教育的任务就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发展。
2. 对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与分析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足够的学习时间以及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好每一门功课,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布卢姆的理论,我认为,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并不在智力上。
根据有关文献,我初步确定11种与学习和智力活动关系比较密切的非智力因素,它们分别是成就动机、交往动机、认识兴趣、学习热情、学习思虑、学习责任心、学习毅力、注意稳定性、情绪稳定性、好胜心和支配性。
经过调查结果表明,有34%的学生担心考试而害怕学习。有 57%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坚韧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9%的学生厌学。从这里可以看到,缺乏对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已成为开发中学生智力的一大障碍。
2.1缺乏学习的科学方法和学习的持久性
有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往往不注重理解,偏重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定理,对于所学的知识尚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纳,数学知识掌握显得松散零乱、理解不深。在学习上,他们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努力寻求最优解答,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申等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意志薄弱,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题目,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的坚韧意志和信心。还常经不起诱惑,贪玩厌学,不能自制。
2.2 缺乏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一些高年级同学的不良影响,有些差生自卑感强,自暴自弃。在未接触到一些数学知识之前,就对它产生了畏惧心理。一旦接触到这些知识,稍有困难,便退缩不前,认为数学不是他能学好的,最终放弃了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3. 培养数学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对策
教学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它是认识过程与情感的辨证统一,二者同时发生、相互作用,也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开发,而且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1表扬进步鼓励成功
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关系。
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取决于良好的班级学
习风气。对于缺乏毅力、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教师更应在学习上关
心、在生活上帮助,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此外,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还要采用鼓励教学,设计问题力求简单明了,并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以获得学习乐趣。
3.2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与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由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虽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但新旧知识往往联系不上,孤立地贮存在头脑中,出现掌握不牢的现象。为了避免学生学习时的盲目思考,消除学生由于无效思维造成的倦怠情绪,教师要注重启发,细心引导,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己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判断推理,逐步让他们将己有的知识形成网络,并让他们习得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
3.3磨炼学生的意志
意志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如果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在学习上苦下功夫,锲而不舍,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应当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设置一定的困难,有意识地磨炼学生的意志。设计的提问或练习,要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鼓励学生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意志排除不良情绪(如:恐惧、慌张、挫折、悲观、失望和狂喜等)的干扰,强迫自己保持平静的心境面对数学学习。通过适当的解题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意志,又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3.4注重个别辅导以激发学习动机
个别辅导可以对差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每一个差生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是对差生进行教育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如,对自卑感强、自暴自弃的学生,要注意引导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发现的乐趣,逐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将他们引向深入。在教学活动中,要向学生阐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及目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针对厌学和厌恶数学的种种原因进行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显示数学和其他学科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荷〕Hans·Freudenthal﹒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等编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涂荣豹,宁连华 著﹒数学概念本质的把握〔J〕北京:数学通报,2001,11(19).